《经济学人》,变“中吹”了?
《经济学人》最近一直在当“中吹”。
虽然骨子里还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但已经非常讲究数据和逻辑了。
“入关之后,自有江南大儒帮你辩经”。
现在关还没入,只是在关门口蹭蹭,露出了庞大的体量和尺寸,就让“大儒”们一顿失魂落魄,惊呼不可战胜了。
这篇讲的是中国的“科学”,从高质量论文、科研设备、研发支出、到研究人员和工程硕士数量各个方面论证——中国的科研从硬件到软件,都在逐步碾压西方。
有几个关键数据:
“2022年以来,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占比已经比欧盟或美国都要多。2023年,中国高质量论文数首次超过了美国。根据引文统计,世界上约40%的论文是中国学者发表的,美国贡献了大约10%,欧盟和英国加起来发表了15%。中国在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领先世界了”。
“中国拥有了“令人羡慕的华丽硬件库存”,包括超级计算机、世界上最大的全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一个地下暗物质探测器。现在,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量宇宙射线探测器,世界上最强的稳态磁场,不久还将拥有世界上最灵敏的中微子探测器之一。中国的年轻科研人员,不需要出国,就可以使用全世界最顶级的科研设备”。
“中国现在的研究人员多于美国和整个欧盟。2020年,中国大学授予了140万个工程学位,是美国的7倍。在2014年,中国大学培养的科学技术博士人数几乎与美国持平;到2025年,博士预计将是美国的近两倍”。
这体现在中国史无前例产业升级上,任何一个产业,只要被中国突破,立刻都会走到“大结局”。举个例子 ,几年前被吹上天的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现在被各种转卖无人接盘;而中国宇树科技的机器狗,早已成为淘宝几千块一只的“工业奇迹”,性能卓越,连美军都要采购。再举个例子,一年前被吹上天的chat GPT,现在还是个废话生成器,半年前被吹成“科技革命”的sora,至今还是个PPT,但现在中国的“可灵” ,已经是随便申请随便用了,截至2024年6月28日,C-Eval榜单上,前20名全是我国的大模型,GPT-4位于21位……早就说过,比高水平工程师人数、比应用场景复杂程度,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样。
《经济学人》吹中国的科技也就罢了,甚至开始一本正经吹中国的经济了,虽然我以前嘲笑它“既不经济,也不做人”,但这一次,明显是下了工夫的。
《经济学人》终于看出中国的GDP“有问题”,似乎“反向虚标”很多年了。
5月30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以PPP(购买力平价)为标准的各国经济总量排名。榜单显示,中国以28.82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以23.59万亿美元紧随其后,印度以10.96万亿美元排名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