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为何难开进口药了?

2024-09-11 719 0
作者: 霍思伊、林奇欣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关于医院“难开”进口药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这一次,焦点是一家跨国药企生产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一位6岁儿童的家长发文称,想在杭州一家医院给孩子开该药物却失败了,医院只能开出国产注射型阿奇霉素。这位家长发问:进口的阿奇霉素去哪儿了?

  实际上,这已不是舆论第一次关注类似问题,更准确地说,公众关心的是与仿制药相对的原研药。2021年初,也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发现,一款吃了十年、用于控制血糖的二甲双胍原研药从公立医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3块钱100片的国产二甲双胍。该二甲双胍原研药从1999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度占据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但这一局面在2020年被改变。

  这一年,二甲双胍被纳入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成为药企竞争最激烈的品种,最终中标的国产仿制药盐酸二甲双胍片,价格最低仅0.015元/片,对应原研药的价格比之高出十几倍还不止,被挡在了集采门外。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阿奇霉素身上,2023年11月的国家集采中,报价5.58/袋的原研药落选,中选者为报价最低的前9名,原研药比第9名0.98元/袋的报价高出约4.7倍。

  2018年开启的国家集采已进行了九批,覆盖了包括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急抢救药品等在内的374种药品,并逐步扩展到生物制品和医用耗材。集采通过“以量换价”的团购方式,使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显著减轻了患者负担、节约了大量医保资金。但硬币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原研药由于在价格方面难以和仿制药竞争,没有进入集采中选名单,进而逐渐退出公立医院。

  面对这种两难,医保部门应如何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如何理性看待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疗效差异?近日,围绕以上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原研药退出医院将是一种必然”

  《中国新闻周刊》:有部分患者反映,医院“难开”原研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未来,仿制药是否一定会大规模取代原研药?

  陈昊:自2018年国家开始实行“4+7”带量采购试点以来,目前已经进行了九批,第一批和第二批是规则探索,从第三批开始制度逐渐完善,到第六批基本成型,接下来几批主要是局部优化。据我观察,大约在2020年的第三批国家集采时,原研药就开始出现“撤市”的征兆。当时,已有相当多的跨国药企意识到,在价格方面,它们竞争不过仿制药企业。而国家集采的逻辑是“低价原则”,几批集采走下来,只有个别原研药企业能中选,很多企业最终都放弃参与国家集采。弃标的企业只能选择院外市场,在社会药房为原研药寻求一定生存空间,但这主要是针对口服药。对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这类注射剂型,由于是处方药,很难在药店获得使用,又无法被公立医院大规模采购,只能逐渐退出市场。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