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家的特殊告示:国民党的作风不能带到我们家里来

2024-10-08 538 0
作者: 孟红 来源: 党史博采

  开国元帅刘伯承不仅学识渊博、战功卓著,还毕生严于律己、不求索取。他时刻关爱群众,情系百姓,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堪称“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清正廉洁,更赢得广大军民的爱戴和钦佩。这正如邓小平于1986年10月21日在《悼伯承》中所评价的:刘伯承“始终是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服从于党的需要,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为民:关爱百姓冷暖疾苦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129师司令部长期驻扎在河北省涉县。涉县赤岸村后的山上有一条漳南渠,老百姓称它为“救命渠”。一直以来,山里人最盼的是水,没水的地方,只能听天由命。1942年,涉县又遭遇了恼人的大旱季节,群众的庄稼因干旱缺水长不成个样子。

  刘伯承和邓小平眼看着群众愁眉苦脸、庄稼打蔫欠产的现状,两人商量着决定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将旱地变成水浇田,尽快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用水问题。

  1943年2月24日,引水上山浇地的工程开启了。刘伯承、邓小平组织八路军129师的战士们齐上阵、出大力修建水渠。1944年,工程全部竣工。

  这条水渠宽2.33米、深1.66米,全长15公里,赤岸、温村、会里等8个村受益,2000多户的3500多亩旱地变为水浇田,每年增产粮食35万多公斤。乡亲们自编歌谣称赞道:“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八路军,这水怎能流?”

  如今,刘伯承、邓小平带领八路军129师修的漳南渠已经延长到近30公里,受益村庄增加了近一倍。

  刘伯承总是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保护群众的利益,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整个部队。每次行军、作战,他总要大家“脚下留情”,不要踩到老百姓的庄稼苗。当看到行人把麦田踩成小路的时候,他便督促部队把道路修好,保全老百姓的麦田。当得知鬼子拉壮丁的时候,他便马上写出保护壮丁的指示。当听到日本强盗烧毁房子的恶劣行径后,他马上就提出挖窑洞来帮助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当发现有不关心群众利益的人和事时,他总要严肃地提出批评和指责。

  有一回,骑兵班护送刘伯承去开会,在一个村子里停留期间借了老乡一个箩筐喂牲口。结果,牲口把箩筐啃了一个洞。他看见后赶紧掏钱给警卫员:“快找老乡赔个礼,照价赔偿。”

  在1945年秋打响的上党战役中,有一段时间,刘伯承的指挥部曾设在长治市黄碾镇一家老百姓的房子里。由于条件十分简陋,时间紧迫,战事紧急,此房子的门板便只好应急地被电话员拆卸下来临时作了电话台。刘伯承经常在电话台上布置任务、指挥战斗,繁忙得很。再苦再累老首长倒是都扛得住,就是从外边飘进来的秋雨常常把他的衣服淋得湿漉漉的这件事,令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生怕老首长哪一天被连绵不断的秋雨淋病了,这可是万万不行!

查看余下8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