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伯承诞辰130周年| 刘伯承元帅一生所担任的职务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他的一生是光辉的战斗的一生,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巨大贡献。2022年12月4日是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现把他一生所担任的职务概述如下,权当纪念之。
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担任的职务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赵家场张家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刘明昭(后改叫“刘伯承”并沿用终生。因权威辞书没说明是何时改名的,一些资料对改名时间又说法不一,故本文统称其为刘伯承),此名是其父亲按着《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中的“昭昭之明”的意思给起的。
1912年2月,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弁学堂(后改作将校学堂)受训,被编入第二大队第一大排第一班。在该学堂受训期间,刘伯承曾应求精高等学堂(今求精中学)邀请,去担任过军事教员,后因成绩优异被选入速成班,编在第一大队第一大排中。12月底,刘伯承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第5师当了实习生,不久升任班长、司务长。
1913年夏,刘伯承由司务长改任排长,随部队参加四川讨袁(世凯)战争。8月,因率领战士一举攻占敌方阵地而升任连长。
◆青年刘伯承(左)与好友合影。
1914年,四川讨袁战争失败。为免遭四川反动当局的缉捕,刘伯承避居上海,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继续致力于反袁斗争。1915年,刘伯承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回川进行革命活动。
1916年初,与王伯常(四川沐川人。后曾任四川省参议员等职)等组织了川东涪陵等地的武装起义,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军事指挥的“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3月,为了支援云南护国军,刘伯承和王伯常决定率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北渡长江,攻取由北洋军重兵防守的丰都县城,狙击北洋军第8师李长泰的部队。3月20日,在激战中,刘伯承的右眼和头颅骨受了伤,昏倒在战场上。刘伯承被救出来后,由于当时缺乏医药,引起了右眼发炎。为了进一步医治,刘伯承在友人的陪同下潜入重庆,在一所德国人开的宽仁医院做了手术,从此右眼失明。在疗伤过程中,刘伯承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沃克医生赞叹为“军神”。
1917年秋的一天,时任重庆镇守使兼第5师师长的熊克武(后曾在重庆任国民党国防委员。1949年12月与刘文辉等策动川西起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在与曾给刘伯承做过眼部手术的宽仁医院沃克医生闲聊时,知道了刘伯承的下落后,便邀请刘伯承前来担任第5师9旅参谋长。10月,刘伯承参加护法战争。在代表第5师到泸州与云南护国军谈判时,结识了在唐继尧(靖国军总司令)麾下当旅长的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