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梅:“红色摇篮”的奠基人——记老革命杨志芳的英雄事迹
【杨志芳在延安(1940)】
杨志芳,这个名字对我们今天人来说很陌生,当提到陕甘宁边区委书记,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高岗,她就是高岗的原配妻子。曾先后担任边区被服厂厂长、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托儿所所长、延安儿童保育院院长等职,她是新中国保育事业的奠基人。
杨志芳(1905.12-2001)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户贫苦家庭。1921年与从未谋面的高岗结婚,是典型的封建式包办婚姻并受缠足陋习和女人无才便是德的旧思想影响,是位没有多少文化的乡下女人。
婚后,1922年高岗先后考入横山县立小学和榆林中学读书,杨志芳在家操持家务。高岗在校接受共产党活动的影响,接触、阅读进步书刊,组织学生自治会并任学生会主席。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校方开除,后被榆林中学校长杜斌承收回学校就读,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1936年,高岗在国民党西北地方部队开展秘密兵运工作,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32年2月-1933年8月,任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队委书记,陕甘边红军总政治部政治委员。1935年2月-9月,陕甘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统一后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又任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合并的红十五军团副政治委员,他曾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
杨志芳文化水平不高,但在丈夫投身革命后,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耳濡目染的她刻苦努力学习文化,1926年先后帮助高岗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担任红军交通员,接送大量的情报。
1935年,陕北遭大旱,敌人知道她是高岗的妻子。杨志芳又处在国民党严密监视下,处境十分危险。高岗远在陕甘一带闹革命,杨志芳走投无路,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千难万险找到了陕北红军刘志丹的队伍,一家三口才得以团聚。后来为了她们母子的安全,高岗将她们送到瓦窑堡落脚。
同年,积极、热情、淳朴,能干的杨志芳投身革命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瓦窑堡被服厂厂长、延安妇女商店主任等职。主要负责我军将士后勤工作,以及当地妇女、儿童权益的保障工作。
1935年11月,党中央及中央红军到达瓦窑堡,那时的永平镇“陕北军委鞋袜厂”与“中央红军鞋袜厂”合并为“新中国军事鞋袜厂”,归中央军委供给部管辖。当时的部长叶志庄,厂长苗兴旺,厂址先后在瓦窑堡南门,人员不断增加又迁移延川冯家坪等地。
杨志芳任瓦窑堡被服厂厂长,她带领妇女主要为部队生产被褥、服装、鞋帽等。厂里有三台织袜机、织布机和六道做鞋工序:麻绳、裱格褙、剪裁、纳绑、锥底、上鞋。每道工序按班制定生产任务,是亦工亦兵,发配枪,每人每月发给三角(边币)后增至八角补贴。尽管蒋介石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群众的捐献,基本解决了部队的需求。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