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
“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不要随便拍电影,创作要严肃”;“导演一定要学会自己写剧本”;“饺子导演挺了不起,但未来饺子有的是”……4月25日下午,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姜文现身“电影大师班”,面对现场千余名影迷期待的目光,“老姜”知无不言,妙语连珠,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自己几十年来当导演的经验和盘托出,“如果你想拍电影的话,一定要多去尝试,我特别喜欢那些半路出家的年轻人,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饺子。”
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
活动开始前一小时,所有座位已经被影迷们坐满。伴随着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旋律响起,一身休闲装扮的姜文笑着步入会场,人群一下子沸腾了。看到台下无数举起的手机,他当场提了一个建议,让大伙儿都把手机放下,“我今年62岁了,还能记得住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非常依赖手机,希望这次大家能放下手机,多用点脑子,少用点手机。我们就像聊天一样,我愿意把我拍电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前几天,在天坛奖评委见面会上,姜文曾说,不要随便评价一个电影,此事也在网上引起热议。他解释,自己的本意不是不让大家写影评,“是不让你‘随便’写影评,‘随便’两个字很害人。我拍电影的时候坚决不随便,‘随便’首先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生命。”
姜文的电影常常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拍出来的电影却跟小说相差很远。对此他解释,“你是什么人,你看出来的电影就是什么样的。”他坦言,自己看小说的时候就能看出将要拍出来的电影的样子,“我看见的就那样。”因此,在写剧本的时候,内容就离小说比较远了。“没有小说的刺激,我也改编不了,但完全是它也不行。”比如,作家张北海小说《侠隐》中有很多关于老北京美食的描写,很多读者对此很痴迷,但姜文却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几乎略去了这部分,“我的电影中尽量不吃饭。”姜文10岁就到了北京,他对老北京的样子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导演想要表达什么最重要
在不少观众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等姜文影片中都有不少隐喻,这也让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但姜文澄清,自己的电影中没有隐喻,“作为创作者,我自己不会这么想。这么想会很难创作。”但他也不排斥观众的多元解读,“假如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是好事。激起的浪越多越有意思,我也挺好奇,他怎么能这样想,这挺有意思。”他笑称,如果在场的年轻人在看完《让子弹飞》后有拍续集的想法,自己很支持,“随便拍,我无所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