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缩减行政科室、人员
去行政化,正在多地公立医院悄然进行。
4月中旬,江西省卫健委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公立医院改革情况。会上透露,鹰潭市组建3家总医院,提升行政效能,精简内设机构39个、管理人员69名。
此外,江西萍乡市上栗县全县医疗机构坚持“去行政化”和“倾向临床”,缩减行政科室23个、人员52名,行政后勤与临床一线人员人均薪酬比下降15%。
截图自: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事实上,在医院遇到发展压力时,缩减行政科室及人员是全球惯常做法。今年以来,世界第二大医院克利夫兰诊所和美国顶级医疗集团“麻总百瀚”已接连宣布“砍掉”一批行政职位。
多名医疗管理领域的专家告诉“医学界”,行政后勤并非医疗核心部门,人力成本占比高且可替代性强,“减薪减员”是大趋势,但单纯削减行政后勤人员并非医院提质增效的必然途径,关键是要提升管理水平。
行政后勤,多少人合理?
公立医院精简行政后勤之风并非一夜骤起。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就曾在相关回函中明确指出:“优化医院内医务人员结构比例,精简行政、后勤、辅助等人员。”
图源: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
各地亦不乏实践案例。今年4月,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内部架构进行深度优化,原有的36个职能和业务科室大幅精简至21个,更名为“医院管理机构和医疗服务部门”。
更早前的2024年4月,河北廊坊市以“有利于医院临床医技人才发展和培养”为原则,压减三家市属公立医院综合管理内设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综合管理内设机构分别精减55%、46%、36%,科级领导职数分别精减42%、52%、43%。
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健康局原副局长、医改专家徐毓才告诉“医学界”,压缩行政后勤是大势所趋,对一家医院而言,首先要明确多少行政人员才算科学配置,“目前还没有绝对标准”。
在国家层面,公开范围内有文可依的仍是20世纪70年代发布的《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试行草案)》,建议行政管理人员占医院总编制的8%-10%,加上工勤人员,二者合计占总编制的28%-30%。
专家表示,“这份文件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了,我国公立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也已历经多次调整,早不适用于当前的实际情况。”
在地方层面,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规范。2022年11月,云南省卫健委发布《云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管理人员占比不超过单位编制数的10%,医、药、技人员占比不低于单位编制数的60%。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