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白宫强烈反对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美国国会自9月9日复会后特意在本周开辟了所谓的“中国周”,密集表决多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可谓“反华之风”劲吹。在此期间,曾经在学术界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大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据香港《南华早报》9月12日报道,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兰斯·古登(Lance Gooden)发起的一项法案,已于当地时间9月11日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37票对180票获得通过,其内容是在美国司法部之下重启一项为期6年、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新计划,宣称要遏制对美国知识产权和学术机构的间谍活动,并制定一套针对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人员的执法策略。
自当地时间9月9日以来,已有大约24项针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科技领域影响力的法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中国周”的大部分法案由共和党主导,但获得了两党的支持,这些法案将被加速审议,需要三分之二多数票就能通过。通过的法案还必须获得参议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不过,古登的这项法案并未获得民主党的支持,白宫方面也已表示“强烈反对”。
对于自己提出的这项法案,古登明确声称,该法案旨在恢复2018年特朗普政府时期发起的“中国行动倡议”,“中国对美国大部分的贸易盗窃行为负有责任”。
“中国行动计划”于2018年11月启动,要求94个地区司法部门每年至少提出一至两起针对中国的诉讼,以防止中国“从美国窃取信息”。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亦以该计划为由凭空捏造“中国学术间谍”,大兴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终止特朗普政府期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
如今,在当地时间9月10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白宫表示“强烈反对”古登的这项法案,同时声称“仍然致力于赢得21世纪对中国的经济竞争”。“这项立法所设想的案件归类方式会削弱司法部调查和起诉此类犯罪活动的能力,包括使得司法部更难获得受害者和证人的合作。”声明表示。
去年一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展开了数年调查之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觉得自己不受欢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觉得自己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担惊受怕(fearful)”,可谓“寒蝉效应仍在”。
在与“中国行动计划”有关的一些案件中,最著名的当属麻省理工学院知名华人教授陈刚被捕。2021年1月14日,美国司法部称,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然而,此后一年多里,对陈刚的审查发现,起诉书中的许多所谓“通中”的指控都站不住脚,美国司法部于2022年1月20日撤销了对他的犯罪指控。
除此之外,2021年9月,被称为“中国行动计划首案被告”的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华人教授胡安明,也已经被宣判无罪。今年7月11日,“中国行动计划”首个被起诉的华裔学者陶丰,其十项重罪也已经全部撤销。
上周,在美国副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哈里斯的一场竞选活动上,陈刚现身说法:“我的经历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我因为撰写学生推荐信等标准学术活动而遭到指控。”他补充说:“‘中国行动计划’在科学家中制造了一种恐惧气氛,赶走了优秀人才,吓跑了想来美国的人才,损害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当地时间9月10日,陈刚加入了加利福尼亚州民主党籍众议院赵美心(Judy Chu)的行列,一起反对古登提出的法案。赵美心祖籍广东新会,是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联邦众议员,她目前还担任美国国会亚太裔核心小组主席。
赵美心在众议院发言时表示,“中国行动计划”体现出的是“新麦卡锡主义”,并因“民族血统”而对无辜的亚裔美国科学家进行“种族定性”。去年12月,赵美心曾联合多名众议院民主党高层致信,敦促美国政府问责局(GAO),确保正进行的所谓“中国等外国实体对美国联邦资助研究施加影响力”的指控调查“不要存有偏见”。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表示,无论是所谓的“中国行动计划”,还是美国内甚嚣尘上的反亚裔言行,都是美国内系统性种族歧视问题的体现,都反映出美国根深蒂固的社会顽疾。
发言人指出,美国上届政府司法部门2018年启动的所谓“中国行动计划”大搞有罪推定、人为设置年度办案指标,纯属政治操弄,违背美国自身倡导的法治精神,必将继续遭到美各界有识之士的谴责和抵制。我们敦促美方有关行政部门认真倾听美国各界的客观理性声音,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纠正错误做法,停止滥用司法力量滋扰打压中国在美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领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条件。
美国福克斯新闻网称,在今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前,美国国会只剩下三周的工作时间。《华盛顿邮报》则认为,美国将中国视为其最大地缘政治对手,在所谓“中国周”炒作渲染这些“可确保美国赢得竞争的法案”,反映出了美国国会需要采取行动对抗中国的强烈共识。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田飞龙认为,这些涉华法案在美国国会政治中属于“跨党派共识”范畴,这根源于美国朝野已经完成的对华政策认知转型,诸如法案中出现涉港、涉台问题,打“香港牌”、“台湾牌”是美国对华新冷战与战略、地缘遏制政策的重要抓手。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指出,近期沙利文访华已表明拜登政府在执政尾声阶段希望管控中美双边关系,以“稳”字当头。然而,此时美国国会密集讨论涉华法案,是想在大选日益临近之际“杯葛”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也是共和党试图在外交层面阻击民主党候选人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国会意图与拜登政府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双方乃至两党之间围绕对华政策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