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没有美国的天量援助苏联就打不过纳粹”的谬论

2023-06-11 1938 2
作者: 孤寂寒光 来源: 冷热防务公众号

  1941年6月德军执行“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到了当年年底苏联已经损失了一半兵力,即270万人。与此同时还损失了70%的自行火炮、迫击炮以及83%的战斗机。可以试想,法国只是丢了马奇诺防线就投降了,这个时候的苏联有多难大家就心知肚明了。

  然而,苏军后来竟然能反推,一直推到柏林,也算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了。那么,苏联是如何实现逆风翻盘的呢?

  很多人会认为关键因素是美国《租借法案》的实施。没错,如果没有美国天量的物资输送给苏联,苏军想要击败德军确实会艰难很多。

  《租借法案》的签署

  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美国不只援助过苏联,还援助过很多国家。比如在朝鲜战争中重建了韩军并给了大量武器装备,结果韩军还是一触即溃。越战中美国也援助了南越大量武器,甚至还给了军舰。南越武装在美军撤走一年后就投降了。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军拥有大量美械装备,其五大主力更是全美械。但这没能阻止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由此可见,光是简单的援助,并不能解决问题。苏军之所以能逆风翻盘,离不开苏联政府的战争管控能力和各种有效措施。

  苏军利用冬季赢得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德国失去了速胜的机会,战争开始转为消耗战。苏德双方都为即将到来的消耗战扩大自己的生产力。

图片

  莫斯科战役

  希特勒面临的挑战比苏联更为复杂。希特勒之所以能成为德国元首来源于极端主义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日耳曼人生存空间。希特勒告诉德国人不断抢夺生存空间可以为德国人获得更好的生活。希特勒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于是德国打遍整个欧洲直到与苏联爆发战争。

  正是因为这个症结,德国在与苏联进入消耗战的时候,德国在维持军工生产的同时还要注意民众情绪,毕竟德国一旦转为战时状态也就意味着希特勒的谎言被打破。所以,德国到1944年为止,军工企业职工人数才增长28%。

  德国主要依靠战俘和外国劳工来弥补生产工人的缺口,戈培尔宣布德国进入总体战后这一情况也没有好转。希特勒不太敢让德国人过多进入军工企业工作,一战晚期德国最终崩溃的教训历历在目。

  德国军工厂

  与德国不一样,苏联人民面临的是亡国的风险。也正因为如此,苏联在战争动员上比德国做得好多了。由于战争前期巨大的兵力和土地损失,苏联面临劳动力缺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动员大量女性到工厂中作业。苏联在战争爆发后实行了63小时到77小时工作周,这为苏联生产能力提高了1/3。到了1942年一个劳动力每年工作时长达352天。到了1944年的时候已经有57%的工人都是女工。

查看余下5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