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维护医疗腐败的诡辩术
最近开始推行医疗领域反腐后,网络上的奇谈怪论和煽动言论不少。除了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风点火之外,也反映了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个医患矛盾的重要来源——信息不对称。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医学越来越复杂,而且相对于某些高度理论化的科学,医学又有大量的经验化的,不直观化的部分,同时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得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人难以对较为复杂的病症有准确的判断,其他渠道能提供的医学信息往往质量低劣,同时不光是疾病与治疗,医院的管理与运行对于外人也难以理解(本文之中会给出一些很清晰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较为复杂病症的患者和家属,往往会产生“只要能治好,其他的不重要”这种心理。
而医疗腐败的重灾区之一正在于对于这种心理的利用,患者并没有判断高价耗材和药品是否好用的能力,只能选择去相信医生。信任固然是医患关系之中的好事,但无论是腐败分子还是这些煽风点火的人,显然也很擅长利用这一点,他们利用对医学的信任,再加上朴素的“一分钱一分货”的态度,为医疗行为之中的腐败空间做辩解,试图将这种欺骗的行为合理化,似乎只有掏出患者和医保的最后一分钱才是为了患者好一样。
临床治疗中有大量价格昂贵的疗法,但是治病这个事情,从来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方案,没有最贵就是最好的道理。但是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像医生一样分析情况,这就给了少部分人发挥的空间。类似于支架这种耗材的滥用,或是某些实际上基本上不起作用的辅助用药,还是某些价高但是适用范围极窄的检查,都可堂而皇之以“对患者有益”来解释,而这些东西,正是医疗腐败最为高发的区域。
然而人民群众也不傻,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虽然一次两次会吃亏,但是事情多了总会产生怀疑。但普通人在很多时候是难以判断医生的方案是否有问题的。朴素的怀疑缺乏指导,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说不定这些媒体现在正在为医疗腐败洗地),这种不信任,正是许多医患矛盾的来源,没有了信任,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
如果再思考一下,我们能发现更有趣的事情。无论是那些能吃到这些医疗腐败红利的人,还是这些喜欢断章取义,胡搅蛮缠的媒体们,他们很多时候,是最擅长定义什么是医德,什么是医患关系的一批人,并且还会在面对医患矛盾的时候,装作理客中的表达自己的私货。最终医患关系受损也罢,医疗腐败也罢,受害者并不会是这些既得利益者,而是普通的医生和患者,这确实是个挺好的算盘。
从2008年启动新医改以来,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从4.55%增长至2020年的7.1%,增幅高达56%,我国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扭转。不可能说2023年的医务人员比2008年更需要“马无夜草不肥”。而且,有能力获得各类“灰色收入”的医务人员,也往往是中高年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