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尽头是保安”,这羞辱了谁?
严酷的生存竞争,未必真能逼出重要的研究成果,反而可能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博士的尽头是保安”,这乍一看是在羞辱博士,但仔细品味,它羞辱的也许更是今天教育和科研领域整个的评估体系。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
这则2021年6月17日发布的《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近期被披露后引起广泛讨论:博士的尽头是保安?
以“职业无贵贱之分”“美国也有教授洗碗工”之类的理由,为这份文件辩护无疑是苍白的:再怎么说,让一个博士去当保安,总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退一步说,术业有专攻,博士要当好保安,是否还要接受额外的专业培训?而在中国社会上既有的、广泛存在的价值体系中,作为公立机构的大学,发布如此文件无疑挑战人们既有的认识,有人直指此番操作有“羞辱”博士之嫌。
问题还不止于此。细究太原师范学院这个文件,会发现其中另外的“霸王条款”。
该文件明文规定“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的最低服务期为8年”,这是否意味着,如果5年内不能晋升,调岗后至少3年后才能辞职?若是直接辞职呢?大概率要缴纳违约金。高校教师离职赔偿违约金的新闻并不罕见,并且违约金大多是巨额的,这常常让试图离职者陷入困境。
如此,后勤和保安真的可能成为未能晋升副教授的下一站。
尽管太原师范学院对媒体称该文件已经作废,但该校另一份可见的文件《太原师范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中仍有类似表述。
其实其它高校也有类似规定,只不过没有太原师范学院文件中“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这般夺人眼球,而是会规定若评估不通过就降级/降薪或转岗到技术岗。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规定一般是针对引进的博士,而不是毕业留校的博士。作为引进人才,常常会得到比“本土”人才更高的待遇和更多的资源配置,条件则是相对苛刻的考核。
需要追问的是,为何会有如此操作?除了这种规定会刺激博士们“发奋图强”,更有一种猜测是,引进这些“高层次人才”是这些大学的某种KPI。众所周知,师资力量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更是为大学增光添彩的重要角色。若是本土培养上述人才希望渺茫,引进“高层次人才”便是捷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