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动派有底线?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性犯罪纪录
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官兵,1947年,(美)马克·考夫曼
“西翼梁、宋,北控邳、徐,南襟濠、寿,东限淮、泗,舟车要会,战守所资也。”
这是《读史方舆纪要》中,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宿州(今属安徽)的评价。
近代以来,宿县(今安徽宿州)地处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线上,是徐蚌交通的咽喉,南北交通之要冲,在苏鲁豫皖边区的战略地位极高。
淮海战役打响之初,1948年11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一天之内,以中央军委名义,三次向前线指挥员发出“至要至盼”的电报,内容核心就是攻取宿县,截断津浦路。
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S卷
宿县解放后,国民党方面也有高人,看出其中要害,在报纸上评论:
“共军这个动作,一是截断徐州向南唯一而重要的补给线,二则为牵制徐州方面的孙元良、邱清泉两兵团,使国军不能用尽所有的力量,去解决东翼共军。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阻止黄维兵团的北进。”
由此可见,宿县是津浦铁路的中枢,淮海战场国共胜负的转折。围棋有个术语叫“手筋”,攻防紧要之点,能否使对方疲于应付,而让自己变为宽舒有利,反之则叫“俗筋”。宿县得失,国共手筋,强弱转换,高下立现。
不过,解放战争之初,却完全不是这般光景。
最先攻占宿县西门的中野三纵二十五团八连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 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一方面出于掠夺胜利果实的需要,一方面为了维护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完全不顾人民和平建国、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积极发动新的大规模内战,进攻解放区,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津浦路中枢的宿县,自然首当其冲。
关于当时的局势,国民党的宿县县长许汉三先生,解放后曾有回忆:
1945年《双十协定》后,他上任伊始,就到监狱检查“政治犯”情况。根据《协定》第七条《关于释放政治犯问题》:
重庆谈判期间的毛泽东、蒋介石和赫尔利(右起)
“中共方面提出除汉奸以外之政治犯,政府应一律释放,政府方面表示:政府准备自动办理,中共可将应释放之人提出名单。”
许先生是民主人士,所以在释放政治犯问题上,他非常坚决地执行释放。却发现前任县长吴剑秋——
“在日本投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他就凭借着国民党正规部队二十一集团军一三八师的力量,俘虏了解放区县政权200多个干部和战士,把他们投入监狱。”
尽管国民党县党部方面联合三青团、中统驻县调查专员处处杯葛,但许县长还是坚决执行协定,快刀斩乱麻,将我被俘人员悉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