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莎漩涡”背后: 揭秘一块金牌背后的动力机制 | 文化纵横

2024-08-12 989 0
作者: 梁嘉琳 来源: 文化纵横

  【导读】近日,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上,陈梦战胜孙颖莎夺冠,成功卫冕的消息,在网络上意外引发非理性言论的大范围传播。有人认为,这是在举国体制背景下,中国体育界被商业逻辑侵蚀,运动员被打造成流量明星的不良后果。金牌银牌都是为国争光,“饭圈文化”对奖牌归属的争论,恰是对金牌份量的彰显。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的体育体制变化,这种变化和奥运“金牌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认为,今天的举国体制已经与旧的举国体制有所不同,必须理解金牌主义背后的动力机制——财政逻辑和经济肌理,才能理解金牌与中国体育发展的关系。新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它改变了激励机制,极大动员了各地方体育局、各个体育专业机构的活力和热情,使得巨额资金投入得以有效运作。自上世纪90年代“奥运争光”被确立为竞技体育的核心目标以来,中国体育就步入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的“双轨模式”时代,管理策略体现为“好钢用在刀刃上”:对潜在优势项目加大财政投入以扩大“夺金点”;对落后项目(如马术、射击、赛艇等)减少财政投入并交由市场(如“贵族”俱乐部、运动爱好者协会)孵化种子选手;传统优势项目则在保持现有财政投入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通过群众体育高基数和公开选拔体制来“优中选优”。在这种绩效机制的激励下,各省体育主管部门自然形成了“金牌至上”的争功风气。

  然而,与各地“争功”的竞技体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群众体育的冷遇。然而,群众体育的落后又影响了竞技体育,奥运会中的金牌几乎都来自个人或者双人项目,少见于集体对抗的大球类项目。资源分布不平衡、项目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中国体育的特点。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体育状况,群众体育必须“硬”起来。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重启绩效传导机制的体育改革。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原题为《“金牌主义”背后的动力机制》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金牌主义”背后的动力机制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争议声中落幕,中国代表团以38枚金牌、27枚银牌、22枚铜牌的非东道国历史最佳战绩凯旋。然而,奥运奖牌的投入产出比却招致众多非议,不少人纷纷为一枚金牌需要多少财政投入而“秋后算账”。更有论者将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争光计划”)与群众体育(尤其是“全民健身计划”)作为对立的两极加以评论。但很多人都只是满足于发泄情绪,并不打算真的计算我们为每块奖牌付出了多少。

  其实,简单的财政投入并不能换来竞技体育的进步,奖牌不是仅仅靠金钱可以堆积起来的。更为重要的或许是我们需要理解“奥运争光计划”背后的财政逻辑和经济肌理,这套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它又为何能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中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中国的体育管理体制,也才能谈得上如何改革它,如何促进群众体育的繁荣,而不能仅凭美好的“举国体制”愿望,或者把政府应尽的责任和盘推给市场。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