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忘记,那个90年代最危险的广州火车站
之所以叫“春运”,根本是因为国门一开,沿海城市的率先工业化和内陆地区农耕文明的春节不相匹配,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错位。这是阵痛,既然已经打开了国门救西方,既然已经决定要搞“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既然已经走了市场换技术这条小路,就意味着工农的利益已经被平衡掉了。千万国企工人下岗和数亿农民工卖苦力,还有数不清的留守儿童承受改制之苦就是时代的必然了······其中夹杂着吸毒、卖淫、嫖娼、抢劫、诈骗······也都算是改制的成本吧。只不过我们要问一句,成本谁来承担?收益谁来收获?工人、农民数亿家庭,他们发财了吗?他们安居乐业了吗?他们幸福吗?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80、90、00后的未来又在哪里?
1980年代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顺口溜传遍神州大地,也激荡着无数打工者南下淘金的雄心。广州火车站,便成为了直面潮水的第一道的闸门。
和人潮一并涌入中国南大门的,除了廉价劳动力和腾飞的经济,还有肉眼可见的混乱、肮脏与犯罪。
好雄伟,好大,好舒服的火车站
1974年4月10日上午8点30分,历时16年建成的广州火车站正式开站迎客。26岁的刘广德驾驶第一趟列车缓缓驶出站台,一路向北至韶关。
40年后他依然记得,那趟车足足开了七个多小时。
虽说车站落成是大事,始发列车没有进行剪彩,也没有特地挑选司机。刘广德的列车刚好于前一晚驶入广九车站,第二天便按照通知,改从新火车站出发。
不过在开站前夜,时任火车站团委书记的梁少英与员工通宵收拾卫生,自己搭梯子,将车站的每一块玻璃擦得干干净净。
“当时觉得广场好雄伟,好大,好舒服。”
作为70年代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建筑,火车站主楼面积达2.6万多平米,广场达4万多平米。广场上挂着一枚巨型电钟,如今已陪伴广州市民走过了44个年头。
运营初期,客流不多,车厢只能坐满一半。那时能搭乘火车的都是高端商务旅客。“做生意的人人手一个小皮箱,手里拿着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