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虬:总结改革开放史,告别庸俗经济学
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同志代表全党提出的一系列新发展理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问题导向,是发现各类矛盾的入门线索,系统解决我国经济活动深层次问题,就需要从理论高度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对立统一,才能稳中求进。
认识这一点,就不能忽视两个重大问题。
1,改革开放的起始点
新时代以来,经过对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学习研究,历史越来越清晰。1972年2月27日签署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拉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序幕,“四三方案”标志着中国的“独立自主”完胜西方封锁,也标志着中国开始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基本不受羁绊地做生意,引入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实施“四三方案”及其同一时期,也开始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现代科技人才任正非,以及袁隆平、屠呦呦等。
今天美国对华非军事形态的全面战争让人们认识到,西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长期严密封锁的残酷性,决不是新中国的自身封闭,由此对中美联合公报和“四三方案”有了重新认识。封闭僵化作为一种小生产意识,在各个时期都受到批评纠正,从未占据过我党主流。我们决不能容忍把老一辈的艰苦奋斗歪曲为封闭僵化。新中国褒扬中华文化精华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也从未排斥过西方的先进科技和人类知识总和。
而公有制基础上运用价值规律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起步更早。早在六十年代初期,在克服“共产风”“平调风”中,等价交换原则就得到维护。中国历代长期形成重农抑商传统。解放后人口猛增的温饱压力,不得不长期以粮为纲,这就使得农村多数人的集体经济积极性,和重农抑商传统重合,潜在地通过革命遗留的战时共产主义的惯性,通过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尾巴”的绝对排斥,以及干部孽生的官僚主义专制体现出来。
在改造中国、改造农村的征程中,所遇到小生产观念的巨大阻力,首先反映在向集体经济和从农业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毛泽东主席把斯大林统得过死、把商品局限在消费品、企业和个人易附庸于政府和单位官僚主义的倾向作为借鉴,严格纠正剥夺农民,提出尊重价值规律,计划第一、价格第二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总结提出限制而不是废除资产阶级法权的宏大思想;用三者利益统一,调动基层积极性和经济活力,建设不断调整人与人关系的工农业公有制和生产方式,这就构成了继续革命的意识形态及其经济基础。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