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云:深刻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总结的意义
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的
理论总结和结论的意义
——读《资本论》扎记
张作云
内容提要:在《资本论》第3卷第七篇,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通过对古典经济“斯密教条”内含的错误及其庸俗化——萨伊“三位一体公式”的分析批判,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及其真正源泉,揭示了庸俗经济学家萨伊运用“三位一体公式”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掩盖其剥削削本质的欺骗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产生的根源、三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对立的性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资本论》前3卷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结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总结和结论的学习,联系百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实际,揭示了当前深刻理解和领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研究的总结和结论所具有的的客观必要性、现实紧迫性及至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斯密教条 萨伊“三位一体公式” 辩护性和反动性 马克思的总结和结论 启示和意义
一、开头的话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围绕《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以极其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费尽千辛万苦,在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光辉巨著——《资本论》四卷的宏伟工程。
就其整体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由两大部分即理论部分和理论史部分构成。其中第1-3卷是它的理论部分;第4卷是它的历史部分;整部书,正如恩格斯所说,“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
从《资本论》结构的第一部分即理论部分来说,第1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源泉;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通过对剩余价值实现过程的分析,论证了资本连续运动及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效率;第3卷,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及其规律。”
从《资本论》前3卷的整体来看,第1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从商品出发,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现象形态的分析,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提供了理论的和必要的前提。第3卷的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尤其是庸俗经济学的批判,为《资本论》前3卷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也即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