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崩颓,基层治理也须不断革命
1951年,青海,土改中贫苦农民同地主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茹遂初摄于民和县
国共两党之成败,抗战是个重要转折点。
如果从基层治理层面上来看,这一时期是两党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两党基层治理的成败关键期。
国民党方面虽然组织和党员数量都空前扩大了,但基础不牢,以政代党,上下脱节的长期弊病长期存在,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中央制定的政策、路线得不到基层的响应,党员则把党的领导层视为与己无关的既得利益集团,最终离心离德,彻底失去了基层,失去了民心。
1951年,青海,划分阶级成分,坚持三榜定案,图为青海民和县川口区王家户村群众在观看第一榜。茹遂初摄
反观共产党,自大革命时期,就开始探索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抗战时期,通过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功能,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党的组织构架,巩固党的基础,强化党的支部建设等方式,以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敌后快速、大量建立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这并不是说,我党的基层治理,在发展阶段没有问题,关键是共产党敢于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位于苏鲁交界的江苏赣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一度非常活跃,屡仆屡起,但由于严重的白色恐怖,党自身发展的不成熟,缺乏斗争经验,加之“左”倾错误的影响,使得中共在赣榆的工作基础非常薄弱,更没有扎根基层。稍有风吹草动,特别是叛徒出现,就会出现大问题。1935年,赣榆党组织活动中断。
1940年的赣榆县田赋流通券
抗战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速,重建后的党组织逐渐由地下走入地上,得到了赣榆人民,特别是广大城乡爱国青年的坚决拥护。
1938年冬,中共墩尚党支部成立,这是赣榆党组织的第一个基层支部,也是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他们中的多数同志,都是抗战前就开始培养,经历过地下斗争严峻考验,长期培养的入党对象。所以整个抗战期间,这个支部,没出过一个叛徒。
在基层党支部大发展的同时,我八路军山东纵队消灭了顽固派势力后,赣榆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赣榆县委,以及地方武装和基层政权也陆续建立健全起来。由此迎来了1941年到1942年党员大发展和各项抗日工作的新胜利。
江苏地理区域图(1936年11月出版)
这种变化是非常显著的,1938年党组织活动恢复后,党员人数只有10人,支部只有1个。到了1942年,支部已经发展到70个,党员人数已达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