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砍到自己身上时,马斯克知道疼了
最近,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关系看起来似乎不太妙。虽然对于中国网友来说这样的结果不难预见,但上任才三个月事情就变成这样也确实太快了点。
如果说关税战上的意见相左属于马斯克这个精英资本家无论从观念还是利益上都和MAGA尿不到一上壸里,那最近马斯克对NASA预算案中大量关于气象和深空探测有关的项目被砍表达遗憾这事,实际上锅还是他自己弄出来的。
不搞核聚变还想太空殖民?
先说清楚一个问题。虽然在马斯克彻底投向特朗普之前,大洋两岸都有不少人把他当成科技巨人甚至人类的希望,但他终究是资本家不是科学家。比起懂王团队的其他人,马斯克在科技方面肯定是更懂,但也只能说半懂不懂,在很多领域也属于经常口嗨反智大放厥词那种。这种这种网红科技意见领袖经济,在当下也属于硅谷的标配。
更大的问题在于,像马斯克在科技领域口嗨,很多时候出发点不是基于对科学的单纯看法,而是从资本盈利的立场出发。
典型的比如前阵马斯克说不需要可控核聚变。这不是他第一次表达这种观点,之前就多次发表过批评可控核聚变的的言论,认为不如铺上更多的太阳能电池板。
乍一看这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可控核聚变并不代表着无穷无尽的能源,氚是珍稀的同位素,而月球上的氦三实际上没什么开采价值;而直接用氢的那种聚变,人类能不能搞出来实在是很难说;虽然可控核聚变技术这些年有了不少的提升,不再是什么永远的五十年,但是依然需要很多时间,人工智能和高温超导体的应用对可控核聚变的控制有很大帮助,但它们都不是万能的。
然后是关键的成本和性价比问题。这些年传统核裂变发电站的建设进度受到影响,除了发达国家工程能力的下降以及福岛核事故带来的恶劣负面影响之外,很关键的因素在于清洁能源成本下降的速度。远超当年的想象。浏览一些较早的能源规划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这些估计都考虑到了风电和太阳能的影响,但是都没有估计到清洁能源成本下降和推广规模如此夸张。
所以核电这种对成本十分敏感的项目在商业上就失去了竞争力,美国现在各路科创企业都在规划小型反应堆来避免成本超支。但是从目前的预算来说,恐怕要事与愿违。而比核裂变电站更不成熟的核聚变电站,未来可能会面对更加廉价的清洁能源竞争,这个挑战确实不是一星半点儿。对那些搞商业核聚变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对未来做更多的准备,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赚到钱。
问题是对一个GDP全球第一的国家来说,这种事情能只从成本上考虑吗?
清洁能源受时间天气的影响巨大,想要稳定供电,需要大型电网,储能设备,还要调峰用的大型电站。尤其对火电严重退化的欧美国家,核电对整体电力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可控核聚变在未来的意义之一,可控核聚变确实不是无限能源的神器,就算搞出来之后成本在长期也未必有优势,但是对于人类整体的能源利用来说,是很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