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关于学术期刊改革的消极想法
协会会长让我就学术期刊改革讲点看法。我本来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积极的,有建设性的意见。但下级服从上级,必须的。我就谈谈我对期刊改革的一些消极的,不过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学术期刊改革的消极想法》。
(一)
学术期刊改革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改变硬件,这是技术层面的变革;另一个是改变软件,这是制度层面的变革。
从硬件来看,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都是改革,这种改革也就是科学实践和技术实践。生产力和科技的改革时时都在进行,也就是说,技术层面的改革因素很活跃。从这个层面讲,学术期刊的改革时时都在进行着,比如,期刊电子化,编辑无纸化,以及编辑技术的数字化、科学化,这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然而,今天所说的学术期刊改革,大概并不是指技术层面的改革,而是指制度层面的改革。制度层面的改革,人类社会也从未停顿过——比如各种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各个编辑部规章制度的完善。但是,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改革与制度层面的改革还是有所区别的:
——技术层面的改革因素相当活跃,时时都在进行。这就是马克思讲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在社会发展中是第一性的元素。
——而制度层面的改革因素却相对保守,具有某种惰性。这种相对保守是不是意味着“腐朽落后”呢?不是!制度是稳定并不一定就是不思进取。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制度的稳定往往是必要的。制度的完善当然没有止境,但是,制度一旦形成,就需要相对稳定。如果制度随时随地都在变化,不可捉摸,那就成了“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人们就不知所措,就无所适从。“无所适从”的东东是无法“预期”的,无法预期的东东必然导致人的行为“短期化”。
今天很多所谓的改革,之所以遭人诟病,就在于有些改革让人无所适从,成了“穷折腾”。其导致的结果大家正在领教呢:坑蒙拐骗、道德沦丧、竭泽而渔、搜干打尽。
(二)
其实,很多改革之所以遭人诟病,其症结,还不仅仅是“朝令夕改”的穷折腾,而是在于,折腾的目的究竟是想干什么?
想必大家都看见了,主流学者用数学模型反复表明,改革的动力、依据和目标,就寓于经济人之中,就存在于蝇营狗苟的私利和欲望之中。于是我们看到,现在很多改革已经成了这样一种逻辑:凡是纵容个人私欲的制度就是好的,就要倡导;凡是维护集体公益的制度就是坏的,就要破除。我就在想,当改革只能用这样的逻辑来辩护时,改革的神圣性也就一文不值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