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平邦:王林和杨华都应该被纪念


  昨天,2月10日,王林死了。

  这个据说曾经纵横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时代,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明星大腕,无不在他面前俯首的气功大师,因为了一宗人命案的调查,死在调查的中途,他死之后,关于他的那些该调查清楚的事,可能也无法调查清楚了,就这么样了吧。

  许多人因此长舒了一口气,我说的许多人,主要是指那些曾经追在他屁股后面称颂大师的人们,而你绝对看不到任何人出来纪念他----一来,官方或者是不许,二来,那些当年把他捧成大师的人们,现在是避之惟恐不及。

  其实,什么人应该出来最起码地纪念一下王林?至少在他死之后说两句话,大众是心知肚明的,王林的身后有一长串名人的名单,早就被传得街知巷闻,所以,这次王林之死映照出中国许多所谓名人、明星们的品质,唉,小人当道的时代,说来一点儿者不差。

  在2月8日,一位曾与黑龙江农垦密切相关了几十年的一个叫杨华的老人也死了,他的死应该出去世二字概之,我觉得这才是对他最起码的敬意,但说实话,现在也没有多少人对杨华的去世感兴趣。

  他们更多的是被吸引在什么“八千湘女上天山”之类的新闻冷饭上。

  生长于黑龙江农垦的我,很小时候就知道杨华这个名字,1955年,北京石景山区的热血青年杨华,率先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带着一支青年垦荒队到北大荒的萝北平原,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开垦北大荒。

  杨华带领的北京青年垦荒队,比之王震将军带领的复转军人垦荒大军还要早好几年,当然,他比后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更是早十几年,但这么长时间以来,杨华和他的那些事迹也几乎被历史埋没了(本文封面照片即为1955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的5位发起人,左四即杨华)。

  杨华从1955年来到北大荒,就一直扎根在此,1956年春天,萝北青年垦区根据垦荒队员的籍贯,分别建立了8个集体农庄,杨华担任了北京庄主席。到1957年,北京青年垦荒队经过三易其庄,终于在白云石山下正式选定了庄点,庄前蜂蜜河,庄后鸭蛋河,依山傍水,土质肥沃,风景优美。这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北京庄(第七生产队),再后来,杨华成了共青农场的副场长,一直到退休。

  1932年出生的杨华,于今年2月8日去世时,享年85岁。

  曾经亘古荒原的北大荒,在杨华以及无数垦荒者到来之后的1960年代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到现在,黑龙江农垦区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粮仓,更是全世界农业现代化最为发达的地区,而杨华这些真正的第一代垦荒者们早就退出历史舞台。

查看余下4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