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情感守恒定律


    ——你附出了多少情感,一定可以获得等量的回馈

  用人类现有认知能力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自然界中两个具有比较普遍性的规律,它适用于各个空间和时间。与物理科学类似的情况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个体人,有与一般动物不同的意识和情感,并且情感也遵守守恒定律。

  所谓情感守恒定律决非特指某种感情,而是指所有人的情感和所有类型的情感,单一守恒与整体守恒同在。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阶级情、民族情、宗教情、家乡情、慈悲情等。

  情感守恒包含几层意思:

  一是情感总和守恒。对一个固定的人来说总量守恒,爱情情感丰富,亲情分配相对就会较少,过多地重友情,也许就要适当减少爱情和亲情,一个对他人极其冷血的人也许他对某个特定事物会付出超级丰富的情感。

  二是同一情感的总量守恒。对于其中某一种感情,分配到其他个体身上可以有不同比例,但一定符合个体总量的守恒,分配权限可以做到动态平衡,也可以做到单一映射的分配,即相对独占性,但没有绝对独占性。

  三是情感碰撞守恒。当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感发生碰撞时,情感可以相互转化,爱情可以变亲情,亲情可以变友情,友情还可以转变为阶级情,两种感情碰撞后交换后的情感总量不超越碰撞前的情感总量。

  每个个体人的情感组成是差别很大的,有些人情感种类极其丰富,有些人则终身专注于几种不变的情感。那些情感极其丰富的“感情大师”外在的感觉是超越常人的。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对情感是否真实丰富最有发言权的是情感受体。当他把亲情、爱情、友情、阶级情、宗教情、家乡情、慈悲情等都作为重点付出对象时,那些真正与他发生关系的个体得到的单一真实情感是很少的,往往是蜻蜓点水,露水萤光。

  博爱是一种表示,而不是一种专注,与情感极度丰富的人打交道,你也许感受到的更多是机械化动作,而不是情感交融。贝鲁斯科尼可算是一个情感大师,但几乎没有一个人承认他是个有情人,包括他的子女。象马克思这种阶级情非常丰富的哲人在亲情上就表现贫乏许多。一般人把情感只集中于亲情、爱情和友情,往往能获得相应的更多的同类情感的反向输入。

  一个人,在掌控某种单一情感的时候,要掌握好守恒原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说爱情,异性之间的爱情通常是自私的,如果一个男人把爱情分给十个女人,那每个女人其实只占有了男人爱情的十分之一,因而这十个女人几乎无法体验到完全意义上的爱情,在物质参与到大众分情的过程中时,十个女人也许都是快乐的,但她们多数可能是在享受物质快感,而不是爱情快感。同样的道理,男人非常讨厌自己的女人同时拥有十个男人,这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对爱情的控制权和独占权。一个人,不管男女,都希望独占爱情,只有独占,才能偶尔有爱情溢出,如果分享,则表现为不足。

查看余下6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