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华:讲改革开放必要性时,切莫搞历史虚无主义
一、后来估算的GDP能反映新中国经济真相吗
二、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核算体系与现在很不同
三、客观界定毛泽东时代的起止时间
四、比较方法与产品产量数据的来源
五、主要国家产品总量和人均产量的增长速度比较
六、从产品总量和人均产量看GDP的反比问题
用否定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成就,来证明改革开放必要性和取得的成就,在党内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一段时间甚至成为时尚说法,至今仍然是一些权威专家的叙事模式。但那样的描述符合历史真实吗?尤其在开放的信息社会,人民群众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历史资料查询比较方便,谁也掩盖不了历史真相,谁也垄断不了对历史的解释权,谁也不能长期把假的东西让别人当成真的。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底线,如果通过极端不靠谱的歪曲和掩盖历史来说明什么,不但会因失信带来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也会使所有这样做的人被载入笑话和耻辱史册。
2017年11月,由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举行的中国目前规格最高的经济学奖颁奖典礼上,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说:
【“1978年,中国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人均GDP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平均数的三分之一都达不到。”】
201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中,登载了林毅夫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经验与挑战》,其中又说:
【“在1978年时,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没有达到。”】
这个“撒哈拉”说法,是林毅夫的标志性发明,网上随便一查便能看到大量存在,他在多个场合依此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据反来复去地讲。撒哈拉沙漠以南专指非洲的黑人地区,尽管那里有南非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当年发展水平稍高一些,但却有几十个经济最不发达国家,属于世界上经济最落后地区之一。林毅夫通过这个莫名其妙的“平均数”,提升众多最落后国家极落后的经济发展数字,然后再贬损新中国经济发展不如非洲,甚至连他们平均收入的1/3都不到,真的可以说费尽心机。
但问题在于,非洲众多国家当年连个完整的经济统计数据都没有,用什么办法能准确地计算各国全部加起来以后的人均GDP平均数?这个说法到底怎么估算出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但这样一来却让人怀疑发明者的人生,既然社会主义新中国导致如此极端的贫困落后,与世界上最落后的非洲地区相比都差距那么大,那你当年从台湾弃暗投明的壮举该怎么合理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