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发展和调整结构
摘 要: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固有的弊病,不宜照搬。唯物史观的经济发展观在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认识经济发展,高度重视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唯物史观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结构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的决定性作用。标本兼治地纠正宏观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要求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宏观经济结构
发展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社会发展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多个层面。本文论述的发展,主要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具有内在联系。人们常说调整好经济结构,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以下简称西方经济学)对此的理解,存在重大分歧,这是由两者在指导思想的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决定的。本文拟论证,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经济发展观。如果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来指导调结构,因其原理和方法存在种种弊病,尤其是其维护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恰恰是导致宏观经济发生严重失衡的根源,所以它不可能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的“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难以实现调结构促发展的宏观有效治理。只有坚定不移地应用唯物史观的经济发展观和经济结构观来指导宏观经济调控,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的国民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一、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观
(一)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微观经济学认为,单个厂商用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在这种前提下增加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的投入,促进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规模收益的递增,这就是微观经济企业的增长或发展。宏观经济学认为,全社会单个厂商投入市场商品的卖价收入(即要素成本加利润)的总和就是全社会的总收入,而“经济增长最普通的定义是以固定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的某种度量的变化率”;“由于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改进”,“一国国家可以由于其经济增长而拥有更多的物品”, 这种宏观经济增长的逐年进行,也就是宏观经济的发展。
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的,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厂商的生产目的是私人经济利益即利润的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贯穿亚当·斯密所说的,每个人都盘算“他自己的利益”,结果则在市场这种“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自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实际是把社会利益看作个人利益的加总。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有代表公共利益的一面,但是这些国家维护的仍是“总资本家”的经济利益,即资本家私人利益的加总,并未改变这些这些国家广大劳动人民被统治、被剥削的经济地位。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