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用人机制”要敢于自我革命
前按:我一直琢磨历次机构改革的曲折原因,我总认为,对“用人”进行改革是决定机构改革成败的核心之核心,机构中的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不改“用人”,机构改革难达质变,革命事业也难上新高峰。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力度和广度不可谓不深,惩治贪官也不可谓不多,大老虎和小苍蝇天天见诸网络,堪称历史空前。
虽如此,老百姓仍发现许多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不少官员仍然是边腐边升,并且是在近几年内高升,含老虎级别;
不少官员仍然敢顶风作案,避风港虽有风险,但仍有相当价值;
不少官员仍然是旧时的“厚黑官”,现代执政理念难以实质性改造官场,口头上都是套路,行动上尽显糊涂。“不腐就是好官”很可能成为官场新主流文化。
因为存在上述几类现象,就导致了几种普遍性社会观感:
对反腐产生疲倦感,甚至有事不关已的麻木感;
对部分权力型官员的素质产生疑虑感,认为官员有普遍性“自然腐”;
对官场的正常生态有失望感,“做人”远比“做事”重要,这里的“做人”大家都能懂。
选人用人的怪圈,表面看,是个人问题,从本质看,是选人用人的制度存在不足。中央一直在做选人用人的改革,但所有改革都还是落脚在“领导”和“组织”两个层面,传统的顶层设计,一方面靠领导慧眼识英才,另一方面靠组织把关。把两个方面综合一下,实际上又是一个点:还是靠领导的眼力。所谓组织把关,在现实国情下,还是领导把关。
这里面出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没有把群众摆在第一位。
共产党在崇拜群众方面过去有很多说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群众路线是党的法宝;
一切相信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
诚然,思想上是想到了群众,但在“选人用人”这个最最关键问题的行动上没有充分相信群众。群众不是瓶颈,是离开了人民群众,才会出现了用人瓶颈。
问题很清楚,瓶颈该怎么打破?下面的路是否可以参考?
能由群众选的不任命
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物种,领导再高明,组织再严密,终归不是神仙,上级岂知下一级的五脏六腑?唯有群众才知道自己的脏腑功能。领导是人,掌管组织的也是人,人都有私心,怎么选都很难逃脱人性自私的地方,顶层设计再好,一脱离群众,下面就搞自己的设计。群众有没有私心?当然也有。但是,群众是集体,每个单位的群众在表现自己意愿的时候,最终会呈现多数人的公道性,虽仍有偏差,但它的偏差度一定会小于隔层的上级。
现在,有些官员,刚一上任,就被“双规”,看起来反腐败很得力,然而,这其实反映了群众不能得力,这些官员的问题早就存在,群众都知道,只是上面不知道,让群众选人用人,“闪崩”的官员就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