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翟天临事件:直面教育内卷化问题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01
—
翟天临事件仍在发酵。他不仅进不了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帽也丢了,继续深追下去,他的硕士学位是不是具有正当性,也很成问题。
作为一个成年人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明星,翟天临当然要为他所做的一切承担代价。在所有的事情都水落石出,并且翟天临表现出对自己错误的深刻认知之前,还谈不上要不要原谅他。
当然,穷追猛打翟天临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要透过翟天临现象,认清腐败的根源,找到根治腐败的办法。
说起来,最近几十年,似乎是最重视制度建设的,学术制度的绵密性和复杂程度,都是惊人的,但另一方面,腐败的广度和深度、学阀野蛮生长的速度,也同样是惊人的。这意味着,反对学术腐败,单靠完善制度“单兵突进”是不行的,还要重新考虑改造世界观的问题。
02
—
学术腐败的问题,不展开了。今天的想说的是中国教育及人文学科的内卷化问题。
什么叫内卷化?
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领域内产生的能量,只够勉强用来解决这一领域内部自己的问题,而不能对外部的产生积极影响,发展下去,甚至还需要从外部输入能量才能维持。
03
—
引爆翟天临学术不端问题的,是他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
这篇论文被证明是抄袭。但读过之后,深感即便不是抄袭,这篇文章也毫无价值,对社会发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且看文章中的这样一段话——
笔者在实际创作中把白孝文的角色拆解成两个部分:‘过去那个样子’和‘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剧本和小说中描写的白孝文的不同‘样子'并不少见,但难得的是,原小说作者笔下的白孝文并不仅仅为人们展现了‘样子'的表象,而是将人物变迁与内心演变相联系,呈现了一个角色灵魂深处的矛盾发展以及必然结局,也让他从此在世界观和人性的构成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谁能清晰明白地把这段话翻译一下成人话,告诉大家作者想要讲述的究竟是一个什么鬼?
这种文章,无非是文科小圈子里的一种自鸣得意的语言游戏,充其量是对原著《白鹿原》【点击阅读】的再阐释。读这种文章,不会增加我们的知识量,也不会让我们对社会的认识更深刻,只会浪费我们的时间。
教育的内卷化,由来已久。鲁迅的笔下的孔乙己,手无缚鸡之力,无力谋生,却知道“茴字有四种写法”,这种“百无一用”的书生既是内卷化的支持者、推动者,也内卷化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