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城:应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什么方向发展
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70年里,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逐步实现强起来。我国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世代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事实证明,我们在建国时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1949年7月1日,建国在即。大家十分关心,新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走什么道路?当时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明确指出,总结中国共产党建党28年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走俄国人的路”[①],也就是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决不走英美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境地,帝国主义横行霸道,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能人志士纷纷探求救国救民、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当时的思路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始终走不通,理想始终无法实现。正当大家迷惘、彷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人们看到还有另外一条道路可走,即劳动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艰苦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在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场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政治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审视了我国的具体国情,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重要的论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点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同规律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典范。在本质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之外的某种“独立形态的社会主义”、“全新的社会主义”,但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换句话说,在本质层次上并没有中国特色,它体现了共同规律,“中国特色”是就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个层次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