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方法论批判
何新:为什么传统学术的抽象哲学思维不发达?
【一封读者来信与何新的回信。原信时间为2012年11月,此次发表的回信是新的修订稿。】
【何新的信】
xx朋友:
谢谢来信赐教及讨论,对你所谈,简述我个人的谬见如下:
我极不赞成把西方哲学范畴与中国哲学范畴、特别是关于佛学的范畴混同在一起比较讨论。早年我也做过这种比较,现在乃知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不伦不类,这种比较并无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学术中并无西方古典意义的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即工具论)与认识论存在。
其次,现代中国学界则至今也还很少人能真正理解20世纪以前西方古典哲学的形而上概念。大学里教西哲史的某些博导、博士其实多数在“装”(B)。
我根本不相信中国现在有人真读懂柏拉图的哲学对话(特别指非道德和美学的部分,例如“巴门尼德篇”),真正读懂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以至读得懂黑格尔的逻辑著作和《精神现象学》。
(包括那些书的译者本身,其实也是仅知其文句不知其义理,半懂不懂或者似懂非懂。这是有自知之明的译者们自己都承认的。有人不相信,说翻译岂会不懂原著?——那么只要想想为何电脑机器也能翻译就可以了)。
其实,20世纪后的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
未来哲学将会死灭。因为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了。经典的死亡必然就是学术的死亡。
总而言之,无论中、外,今后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哲学思考和体系,只会不断出现一些弱智的、貌似哲学和伪称哲学的赝品——例如20世纪的胡塞尔、罗素、萨特、海德格尔、卡西勒就是这种伪哲学的语言垃圾货色。他们的书没有一本值得认真一读。
重要原因就是,自从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以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现代美国人只崇尚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早就远离了古典哲学的形而上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西方新哲学始于人性论的探讨,代表人物如彼得拉克、马基雅维利、菲奇诺、彭波那齐、布鲁诺等。
其后,培根、笛卡尔、维科、洛克等转入方法论和语言逻辑的工具探究,于是反对形而上学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兴起,直到康德。然后19世纪初黑格尔发动回归形而上学的逆转。
20世纪初叶罗素、哥德尔又提出语言分析可以代替哲学形而上学,以至陷入语言的迷障森林(故海德格尔著“林中之路”Holzwege,提出“反哲学”的哲学),于是最终维特根斯坦以其名言“对可言说者言说,对不可言者沉默”而终结了形而上学以及哲学。连续几代人下来,对西方学界来说,古典哲学的诸范畴已成为丧失意义而不可理解的事物。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