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香港的命运会比张国荣更好吗?
“香港的公园里,今天还矗立着维多利亚女王、国王乔治六世的高大铜像,但和新中国有关的政治人物的铜像,则一尊也没有。”
01
前几天,我从港岛南端打车去西九龙高铁站,司机看我讲普通话又要去高铁站,居然借口不熟悉道路要我下车。我看他已年迈,头童齿豁,谋生不易,便没有与他计较,只是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其实,拒载并不符合他的利益,也不会对我造成了不起的伤害,他只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罢了。
这一经历也让我想起2015年看过的一部香港电影《十年》。
这部电影由5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想象10年后可能发生的事。
《十年》拍的相当荒诞无稽。
其中第二个短片讲的是香港一对情侣喜欢收集慢慢消亡的东西作为标本,没想到标本越来越多,箱子已经不够用,最后男女主角把自己做成了标本,这个短片拍的有点像恐怖片;
第三个短片讲的是十年后,香港在内地的压力下强力推广普通话,讲粤语的人备受歧视,不会说普通话的出租车司机不能在机场、车站等地方拉客,不会普通话的职场白领也丢了工作,小学生都要学普通话。
当然,这是一个纯属的虚构的“鬼故事”,真正受歧视的是讲普通话的人。
还有其他几个故事,不一一例举了。
从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读出的信息是:香港的一部分文化精英,留恋回归前的一切,到了病态的程度。
02
香港的这次“运动”,其表现出的情绪化与非理性,令人叹为观止。对此,我曾在《香港,你需要一个社会主义方案》一文中有过叙述,这里不赘。
关于香港这次“运动”起因,各种解读已经很多了,外部势力插手,贫富分化等等,应该说都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文化心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是鲜有人论及。
03
香港回归以后,一个重大失误,是没有做去殖民化的工作。
有学者初次到香港,晚上到美仑美奂的维多利亚港散步,忽然心生感慨:
“这香港都回归20年了,怎么还叫维多利亚港?我们是不是收回来一个假香港?”
在香港,作为殖民记忆的一部分,以英国皇室成员、港督、殖民地官员、英军军官命名的街道有800多条,可谓比比皆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香港。日本总督矶谷廉介发布“公示”,将香港的所有英式地名改为日式名称,目的是“为清洗从前英夷据治下所遗留之污点”。
日本战败后,英国人重新占领香港。一个月之后就将所有的日式地名全部改回英式地名,日军为纪念战死亡灵而修建的忠灵塔,也被英军毫不客气地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