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夏日偶感:“阿Sir”?还是“香港警察”?
01
—
今天,香港的“全民撑警日”, 大批香港市民站出来,表达了支持警察止暴制乱、恢复社会秩序的共同心声。
非常好,早就应该这样了,这才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
不过,今天我主要谈另外一个问题。
许多内地主流媒体,也表达了对香港警察的支持,这同样是应该的。
但是,他们一口一个“阿Sir”、“Madam”,却令我感到很不舒服。就像你看到一位美女,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但她嫣然一笑,你却看到她牙缝里嵌着一片韭菜叶子,简直是要多扫兴就多扫兴。
02
—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被日军占领的地区,老百姓迫于鬼子的压力,都要称鬼子为“太君”。太君的含义是什么呢?
原来,日语中“大人”一词的发音,与汉语的“太君”相近,中国人说“太君”,鬼子听起来就是“大人”。
在日军占领时间比较长的一些地区,一些为虎作伥的伪警察、伪军官等也被称为“太君”。
抗日战争胜利了,日本鬼子被赶回老家了,“太君”作为一种标示着耻辱记忆的称呼,当然也就被废止了。
我们能继续称警察和军官为“太君”吗?当然不能。
03
—
和“太君”一样,“阿Sir”、“Madam”,也是一种带有耻辱记忆和殖民色彩的称呼。
“Sir”在英语中的含义包括“长官”、“阁下”等,约略近似于“大人”。在殖民时代初期,这个称呼专属于英国殖民者,因此在殖民地的等级体系中,这也是一个“高等”的称呼。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高等”的称呼,逐渐“下沉”给“高等华人”,包括警察。
印度在中国的网络媒体中,被戏称为“红头阿三”,这就是因为印度的锡克教徒曾经被英国殖民者大量启用到上海英租界和香港当巡捕,他们用红布包头,也被尊称为“阿Sir”。但印度毕竟也是殖民地,而且似乎更穷,难免被国人蔑视,久而久之,也就变成含有鄙夷色彩的“阿三”了。
香港回归后,本来也应该去殖民化,废止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称呼,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项必须进行的工作却并没有进行,所以对警察称“阿Sir”的习惯延续至今。
04
—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港本地媒体或香港市民称警察为“阿Sir”,也可以理解,但内地的官媒或主流媒体跟风这么喊,就很不妥当了。
毫无疑问,这是对殖民文化的一种的谄媚,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在中国,无论是古典传统还是革命传统,都非常重视“正名”。孔子对弟子子路说过“必也正名乎”,并阐发了一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道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