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绝不撤退》——美国怎样把失败表现成胜利?
“美国的电影工业与美国对外政策的配合相当紧密。”
01
—
有一种说法,对美国人来说,朝鲜战争是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从表层来看的确如此——因为不堪回首,所以不愿意提起。以电影为例,相对于二战、越战动辄上百部电影的规模,美国拍摄的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只有寥寥13部,而且大多数是六十年代以前拍摄的;
说不对,是因为美国在意识深处从来都没有忘记。曾经一度前出至鸭绿江并遭到我志愿军迎头痛击的美第八集团军仍然驻扎在韩国,“联合国军司令部”也没有解散。另外,美对我国内纪念抗美援朝的活动,甚至电视台播放《抗美援朝》电视剧等都极为敏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干预和反对。
02
—
《绝不撤退》是好莱坞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与1952年2月拍摄的,影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表现了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一支连队从仁川登陆开始,直到在长津湖被我志愿军击退逃向朝鲜东海岸元山的全过程。
这部电影虽然不是美国第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却是第一部反映和志愿军作战的电影,很值得一看,并进行一番解析。
1952年初,朝鲜半岛仍然炮火连天,距离战争结束还早呢,好莱坞就开始拍摄“韩战电影”了,足见美国的电影工业与美国对外政策的配合相当紧密。
中国的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拍摄于1956年,此时距离抗美援朝结束已经三年了。
03
—
《绝不撤退》以长津湖为背景,也很耐人寻味。
长津湖撤退,是美国方面在谈论朝鲜战争时最喜欢的话题之一,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就是以长津湖撤退时的美海军陆战队士兵为原型塑造的。究其原因,概因为美军虽然陷入我志愿军重围,遭受惨重伤亡,并被迫放弃向中朝边境进军的战略企图,但终究没有溃散,战斗意志也没有完全丧失,最后相对有序地撤到元山登船,因此被美军视为“光荣失败”。
但这些年来,中国的文化、军史界也开始言必称“长津湖”,并且言必称“惨烈”,这里有没有对美国话语有意无意的追随与迎合呢?据报道,以长津湖战役为主题的电影正在筹拍之中。我们当然不能忘记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所进行的史诗般的战斗,但在今天“媚美”、“恐美”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卷土重来的背景下,更应该浓墨重彩地表现三十八军在西线所取得的气贯长虹的辉煌胜利吧?
04
—
《绝不撤退》虽然重在歌颂美军的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不过也可以从中一窥我志愿军灵活机动、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
在《绝不撤退》中,美军在仁川登陆后一路所向披靡,但在靠近中朝边境的地区遭遇志愿军之后,美军就开始尝到厉害了。
志愿军的第一次出现,是一辆坦克和一支小分队,借助一独栋民房的掩护伏击美军行军大队。这辆坦克和小分队极其英勇,他们以猝不及防的攻击先敌开火,击毁了数量美军卡车,打乱了美军队形,迟滞了美军前进,最后在大队美军的两面夹击下大部壮烈牺牲。
美军指挥官理查德·加尔森上校在查看了志愿军遗体后表情凝重,他意识到中国人介入了,想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赢得战争已完全不可能了。
美军视野的长津湖之夜,也被拍摄得惊心动魄。
遭遇我小分队伏击后,美军仍未准确判断我军意图。麦克阿瑟为了履行他“让小伙子们回家过圣诞节”的承诺,继续驱使美军向鸭绿江、图们江方向冒进,结果东线美军就在长津湖一带一头扎进了我志愿军九兵团包围圈。
由于美军作战严重依赖坦克、装甲车等重装备,所以只能在公路两侧宿营,而我志愿军则占领了周边高地,地形十分有利。志愿军于子夜发起攻击时用来相互联络的号声令美军魂飞魄散,心胆俱裂,居高临下的攻势则如汹涌波涛一般,十分凶猛。
单从影片来看,志愿军没有能够全歼美军,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没有空军。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不仅可以随时召唤空中火力压制我军,而且可以用飞机大量提供补给,运走伤员乃至尸体,有效维持了士气;
二是炮兵火力严重不足,以美军猬集山脚的密集队形,志愿军如果有足够炮兵,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将片甲无存。
美军撤往元山途中,也遭到我志愿军阻击部队的拦截,同样是由于火力不足,阻击部队虽然也给美军造成了不小杀伤,甚至击伤了加尔森上校,但还是不能阻止大队美军趁隙逃走。
05
—
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打的旗号是“保卫自由”,但在《绝不撤退》中,大概是为了避免令观众产生反感吧,倒是没有这么高调——美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主要来自职业认同和家族传统。
严格说起来这也是一种愚兵政策,因为无论美国政府怎样巧舌如簧,他们也很难向美国青年解释清楚朝鲜的统一战争究竟如何损害了美国利益,以至于需要他们远渡重洋,丧命异国他乡。
《绝不撤退》也刻画了一个美军士兵的成长:17岁的美军士兵麦格里德来自一个“海军陆战队”家庭,两个哥哥都在海军陆战队服役,他也渴望能像哥哥们当上海军陆战队员,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习惯于像一个士兵那样走齐步,拐直角。
仁川登陆时,当美军用舰炮火力猛烈炮击海岸的人民军阵地时,登陆艇上的老兵都表情凝重,唯有他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兴奋莫名。但等到登陆战真正开始,战友纷纷中弹倒地后,他又被吓破了胆,匍伏在一块石头后面不敢冲锋了。
登陆成功后,连长准假让他去探望已晋升为上尉的哥哥,但他深感耻辱,不愿意去。直到他在随后的巷战中摧毁了人民军的一个据点,获得了嘉奖,他才重新要求去探望哥哥,但他的哥哥已经阵亡了。
后面的情节被《拯救大兵瑞恩》抄袭:美国总统发现麦格里德另一个哥哥早在硫磺岛战役中就牺牲了,麦格里德已是孤儿,于是就命令他返回美国,但这时部队已经非常接近长津湖,麦格里德要求和连队战友们度过最后一晚再走,结果当天晚上战斗就打响了。麦格里德在撤退途中坚守高地,掩护主力并身负重伤,成了妥妥的美国英雄。
06
—
美国的战争片以反战为主题,这是人们的一个刻板印象。但从《绝不撤退》来看,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电影还不反战,相反还特别好战,所以他们才塑造类似麦格里德这样兴致勃勃地把上战场视为参加夏令营游戏的“战争英雄”。
美国电影以反战为主题,要等到在越南战争中遭到惨重伤亡之后了。
《绝不撤退》中的美军军士长,也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颇有我军“老班长”的风范。实际上,美军在新兵训练营中对新兵进行“魔鬼训练”,新兵视负责训练的军士长如寇雠,必欲杀之而后快,如《全金属外壳》表现的那样,也要等到越战期间了,因为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压制住美国青年厌战、反战的情绪,把他们训练成麻木不仁的杀人机器。
《绝不撤退》也表明,美国非常虚荣,非常善于把失败表现成胜利!他们把一部以撤退为主题的电影命名为“绝不撤退”就证明了这一点。
无论如何,在长津湖战役中,美海军第一师和美七师被我志愿军打得踉跄打败,狼狈撤退,但在影片中,反而被表现得像是一场胜利进军。
看来,美国不仅喜欢对其他国家搞历史虚无主义,对自己也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