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从吴京仪表板上的全家福谈起
01
—
近两年来,包括“浪球”在内的几部商业“大片”确实有比较强的观赏性,看不到进步是不对的,但无论是从表现手法还是从价值观层面看,这些电影“山寨好莱坞”都很明显。
对这一倾向进行分析和批评,无非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够继续进步,但在部分影迷当中,却“护短”成风,似乎谁敢说个“不”字谁就是和中国电影过不去,这其实并不利于中国电影发展。
比如,今年年初,《流浪地球》爆款时,我曾在一篇影评中指出:
宇航员刘培强(吴京饰)操纵空间站撞向木星时,掏出一张全家福插在仪表板上,这一细节曾出现在1996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独立日》中,这种细节相同的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微妙影响。
02
—
当然,认为这一细节模仿《独立日》,或许稍嫌武断了一点,它也可能模仿的是其他美国电影。
事实上,从1954年反映朝鲜战争的《独孤里桥之役》到不久前刚刚上映的《决战中途岛》,美军飞行员在预感到将有去无回时,把全家福插在仪表板上的细节比比皆是。
日本电影也常常模仿这一“规定动作”,2013年日本热映的《永远的零》,神风飞行员宫部久藏驾机撞向美军航母前,也将妻女的照片插在仪表板上。
所以,刘培强的这一动作,真的是对好莱坞的模仿,承认这一点确实令人憋气,但不承认这一点,则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精神。
没想到,指出这一显而易见的“简单事实”,却激起了不少“浪球”粉的愤怒,由于他们无法正面进行反驳,便只能用“找茬”或“如此说来所有在挡风玻璃前挂照片的司机都是照抄《独立日》了”之类自鸣得意的说词表达不满。
03
—
在进行决死战斗之前,的确没有把全家福插在仪表板上的“中国传统”。
我曾经在空军航空兵部队服役多年,读航校时就学习血洒长空的英雄飞行员事迹,从来没有听到或看到过类似“细节”。以我对当年飞行大队风气的了解,如果有哪位飞行员动辄拿出家人照片长吁短叹,定会被视为软弱,甚至会遭到战友善意的嘲笑。
中国电影,尤其是前三十年的新中国电影,也从来没有展示过这样的“感人细节”。
这实际上牵涉到“家庭”这一概念在中美两国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04
—
美国立国的文化基础是“新教伦理”,这一点亨廷顿在其著名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挑战》一书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赘。
在“新教伦理”和20世纪以来美国逐渐形成的自鸣得意的“中产阶级”文化中,“家庭”具有核心地位,被视为美国社会稳定基石,也是一切个人努力与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