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磊:又见“井底之蛙”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一)镜子不能只照别人
我的博士生告诉我:“某老师在上课时提出了一个质问:你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文,总是引用马克思的某些话来论证自己的结论。这样做正确吗?”
言外之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马经”)论文,都是靠引用马克思的看法来分析问题,所以不科学。
我告诉学生,你可以反问那位老师:“你们西方经济学(简称“西经”)的论文,为什么总是要引用‘经济人假设’来分析问题,或者总是要引用某个公式来跑数据。你们这样做正确吗?”
这个反问无非是要提醒某老师:用来照别人的镜子,也要照照自己;用来驳斥别人的逻辑,自己也不能享有例外的特权。
(二)凭啥横着走路?
某老师照镜子会有什么样的发现,我不知道。但是,我想针对那位老师的质问,谈几点意见:
1,单凭某句话(比如让公知们眼泪汪汪的那些“普世价值”话语)就想证明自己言行的“正确性”,这不是学术论文,这是《圣经》,是领导致辞、老板训示,属于“讲话”之类的范畴。
2,“总是引用”某些话就想证明某个真理的文章,那不是马经论文。真正的马经论文,从来都不是靠引用马克思的某句话就OK了,而是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考察现象,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3,引用马克思的话来展开分析的文章有没有?当然有。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引用”,而是在于引用的究竟是什么“话”?引用的话里面是否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以及包含了什么原理?这才是问题的要害。
4,引用前人的理论、观点、话语以及公式来分析现实问题,这种做法谈不上对与错,关键是你引用的理论和公式是否正确,以及你是否正确地应用了这些理论和公式。如此而已。
5,如果所引用的话语是马克思对某个原理和观点的阐述,那么,“引用”(严格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观点来分析问题(比如,用“剩余价值规律”来分析资本的行为选择),就像西经引用“经济人假设”、“羊群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来分析经济行为一样,难道有什么错吗?
6,其实,西经的论文也“总是引用”某个定理或某个公式来分析样本,来处理数据,来推导结论。既然西经论文也“总是引用”,那么我要大声地问某老师一句:这样的“总是引用”正确吗?
7,其实,演绎和归纳的方法是“中性”的,并非只有马经才用(注1)。既然可以引用“经济人假设”、“羊群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等等西经话语,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为什么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某些人就要暴跳如雷。难道马克思的话语戳到了你们的痛处?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