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明:论钱学森与陈寅恪的区别——兼谈评判历史人物的标尺


  钱学森、陈寅恪,同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位名人。一位是科学家,一位是人文学家,都是负有盛名的“大知识分子”。

  钱学森虽小陈寅恪21岁,两人经历颇多相似之处:同是民国知识分子;同有出洋留学的背景;同是学成回国的爱国者;同都最终工作、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两者的最大共同点就是:都是爱国者。

  前者,1950年因要求返回祖国,遭受美国政府的政治迫害,历经长达五年的软禁、折磨而不屈,1955年终于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用12名被俘美军飞行员换回;后者,1942年在日本军国主义占领香港时期,毅然拒绝日本当局高薪聘请、不接受要他办东方文学院的委任,顶住要他当汉奸的压力,后进入内地,再成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一句话,在外敌面前,两位都表现了作为大写“中国人”的崇高民族气节。

  1948年12月,蒋介石集团决定逃往台湾,搞了一个“抢救学人”的活动,派专机把陈寅恪等人接到了南京,后再转广州;最后,陈终于拒绝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或香港的安排,留在了大陆,任教广州岭南大学。后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终身为中山大学教授。1969年10月病逝于心力衰竭,享年79岁。

  党和政府尊重陈寅恪这位爱国学者,一直把他作为统战对象加以善待。陈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中央有关领导人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都先后去看望过他。1957年省委书记陶铸还亲自关心他的眼疾治疗,为他配了助手。他的右腿骨折,又给他派专职护士轮班照顾。胡乔木还关心过他著作的出版。

  终陈寅恪一生,一直从事高校文史教学与研究,先后发表著述十余种。主要的有《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及《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总计二百余万字。估计由于健康原因,他在1949年以后的著述,仅只《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两本。

  钱学森回国后,一直从事国防科研工作。他领导研制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为发展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评论人物,无疑应以业绩、贡献论英雄,而不是靠“胡吹”的虚名。

  平心而论,钱、陈二人,陈寅恪的著名度远不能与钱学森相比。钱学森是我国火箭、导弹之父,他的成就尽人皆知,自不必赘述。而陈寅恪,即使是在史学界,不过是一位“老教授”而已,尤其不为年轻一代学人所熟悉。为什么?因为史学界多以学术著述论高下。随便举几个历史学家,哪一个的成就不在陈寅恪之上?仅举与其同时代的几个: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