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清明节,重温毛主席论生死
01
今天是清明节,全国哀悼在新冠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去世的同胞!
烈士永垂不朽,去世的同胞请安息!
做为后死者,我们将永远缅怀你们!
02
在这样严肃、沉重的时刻,我们也无限缅怀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6位亲人,最后自己也抱着“跌的粉碎”的决心,为了确保人民的江山永远在人民手中而进行了艰辛伟大探索的毛泽东主席!
在汽笛长鸣,静默哀悼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再次思考生存与死亡的意义。
毫无疑问,没有谁能比毛主席在这个问题上思考得更深刻,更能给后人以启发了。
诚如一位国际知名的政治心理学家、《革命的永生》一书的作者利夫顿指出的那样:
“他(毛泽东)的生涯就是充满生死考验的历程,或者说就是持续不断地与死亡遭遇进行较量的过程。通过这种较量,他成功地改善了自己民族的境遇。”
在毛主席看来,生命显然是由物质和精神、肉体和灵魂共同组成的,没有精神的物质,缺乏灵魂的肉体,则无异于行尸走肉。在压迫中苟活,甚至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毛主席时常会以幸存者的身份缅怀那些已经牺牲的同志和战友。他们的逝去,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
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采访毛主席时就发现:
“毛泽东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具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我记得有一两次,当他讲到已死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湖南由于饥荒引起的大米暴动中生生死人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湿润的”。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卫团一位普通战士张思德在烧炭时殉职。
毛主席非常难过,亲自安排张思德的后事。
当时,张思德牺牲的地点石峡峪离延安近百里,道路崎岖,天气炎热,有人提议就地掩埋。
但当向毛主席汇报时,他坚决反对,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并说:
“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
同时,毛主席还做了非常具体的指示:
“第一,要把张思德身体洗干净,穿上新衣服,入殓前要派战士给他站岗;第二,买一副棺材,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三天之后,即9月8日,张思德追悼会在枣园后院的干河沟上举行,会场上悬挂着毛主席亲笔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
下午两点,追悼会开始,毛主席即席发表了无限深情、慷慨激昂的演说,这就是后来激励了无数人的旷世名篇《为人民服务》。
这篇文章集中表达了毛主席对生与死的思考——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