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中国黑为什么喜欢方方日记?
观众朋友大家好!
这里是司马南频道。今天是2020年4月7号,现在太阳快落山了,我在北京的书房里跟各位说说关于方方的事。
方方是个女作家,比我大一点,差不多65岁左右,现在已经退休了。她写过很多作品,有的还获了奖。
说实话,过去我对这个作家了解不多,但是去年,有一本书叫《软埋》,写土地改革的。我认真读了这本书,读了不止一遍。这本书给我的印象 ,用天津话说“不老好”,还是有点问题的。因为这本书把土地改革写得不像样子,用我们这个年纪理解的语言就是她在否定土改,用写小说的方式表达强烈的政治信念。否定土改对1949年建政的共和国来说,要的是抽取积木底下吃劲儿的那一块。
最近方方日记火了。
疫情期间,生活在武汉的方方出不来,她就把身边的一些事儿,包括听到的、看到的、朋友的、同事的,点点滴滴记下写成文章,然后在网上贴出来,取名叫作方方日记。
大家知道,日记其实是私人化的东西,是不公开的。把日记公开来,只能说她托日记之名,其实写的不是日记,而是关于疫情的纪实。
可是作为疫情的纪实,她又没有亲历一线,也没有采访,只是家长里短,把道听途说的事情记载下来。勉强说,这是非常独特的文学题材:道听途说的、家长里短的、身边发生的,甚至是传言联袂成篇,变成了一本有60篇之多的笔记。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所谓日记,它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引发别人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不仅仅是个文学问题。之所以引发争论,也不是什么文学争论,不是观察问题的视角大与小的争论,也不是写光明写黑暗的争论。之所以引发争议,不是因为她写得好,也不是由于文学题材新,更不是因为日记满足一些人对日记窥视的愿望,而是因为这个日记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典型。
怎么理解呢?
就是说,如果她自己写日记,哪怕是在朋友的一些公众号或微博上转载也没事儿,写日记的人成千上万,她之所以显得那么独特,缘始于一种聚焦效应。聚焦就是大家扎堆来看,人群不是自然形成的扎堆,而是推手推波助澜的结果。根据我们在网上十几年的经验,大约二十年的经验,网络上面一件事情如果爆火、爆款,突然一下子,所有的人都在传,甚至越传越邪乎,说后边没有推手,我是不相信的。
那么谁是方方日记的推手呢?
国内有资本控制的媒体,国外有中国黑全媒体机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出版社,一体化的。
方方日记的推手怎么有那么大的能量,把日记推至全网、推至海内外?人们又在争论什么?争论的人为什么平静不下来?这些问题都是内涵很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