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八佰》中的黑色幽默
01
管虎拍摄《八佰》,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立意——“中国军人”用自己的牺牲“照亮”了普通民众,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从网上的反映看,《八佰》“照亮”的效果正在显现出来。比如就有网友在我批评《八佰》的微博下面情绪激动地留言说:XXXX万岁!
他喊的是民国的全称,而不是共和国的全称,不知道这种效果是否正是《八佰》的主创人员想要的?
02
《八佰》能够如此“照亮”,和影片拍得比较“热血”有关。
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样一个桥段:
“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老实说,同样身为军人,对这样的战斗方式令人感到极为费解,因为这既违反了军事常识也违反了物理学常识。
既然居高临下,直接向敌群抛掷集束手榴弹,不是既可以有效杀敌,又能够保存自己吗?反而是把手榴弹绑到身上跳下会影响杀敌效果,并且浪费时间。
有人举出四行仓库纪念馆的布展为证,说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这些年来,看过的纪念馆可谓多矣,觉得纪念馆也未可全信。有些声名显赫的纪念馆公然用解放前的照片冒充解放后的照片,他们还有什么假不敢造呢?
考证了一下。发现这件事在四行仓库之战发生时,并未见诸报道和记载。
1938年,也就是这场战斗刚刚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著名导演应云卫拍摄了电影《八百壮士》,对如此“英勇”的事迹也没有任何表现。
实际上,这一“英雄行为”第一次出现,是在蒋经国的授意下,国民党“国军主旋律”导演丁善玺拍摄的电影《八百壮士》中,以后就越穿越神,细节也越来越丰满了。
03
面对我的质疑,有果粉对我提出反问:既然如此,如何解释《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行为?
这正是我要说的。
王成的情况和四行仓库之战完全不同。
按照影片的交代,王成是孤身一人守阵地,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只剩下一根爆破筒。美军蜂拥而至,他不愿意被俘,才拉响爆破筒与美军同归于尽。
但《八佰》中的桥段明显不属于这种情况。
在我军历史上,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还有著名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更不是为牺牲而牺牲的——因为桥下没有放置炸药包的地方,总攻的时刻又到了,眼看战友冲锋时被敌人的机枪扫射纷纷倒下,他只能用自己的牺牲换取战友的生命。
04
作为军人,对待牺牲的态度应该有两条:
第一, 不怕牺牲。必要时不惜牺牲、敢于牺牲、以牺牲为光荣;
第二, 绝不为牺牲而牺牲。牺牲的决定,只有在不牺牲就不能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能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