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 | 重访革命史之九:真实的“朱毛之争”
纪念毛爷爷,参加《重访革命史》阅读小长征。欢迎在留言区打卡,分享感想。
“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九)
第七篇说到,1928年的毛泽东个人境遇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上级党组织还处于“立三路线”时期,全党对中国以及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还处于探索期。党内的主流思想是这样,付出昂贵的学费也就不奇怪了。
这期间各根据地先后出现了三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可见当时思想认识及信息沟通之困难。而井冈山的这支由工农革命军改名而来的红四军在朱毛会师后还不到一年,就出现了“朱毛之争”。
2010年第二期的《炎黄春秋》发表一篇文章,说朱毛之争是“家长制与民主集中制之争”,并推导出这是后来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
党史专家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则认为“朱毛之争焦点是红四军内是否仍要设立军委”,意思是“无谓之争”。
也有民间研究者认为,红军的组成来自不同的成分,形成了不同的山头,是“山头之争”。
毛主席与朱德在陕西宝安县合影
那么革命史中的真实“之争”究竟争什么呢?
1929年初朱毛率军离开井冈山后,一路行军并不顺利。毛泽东感到在离开了根据地,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的情况下,红四军党组织再像机关那样,遇事层层讨论层层汇报,直至前委最后定夺,既贻误战机也没有必要。于是做出了“停止军委办公”的决定,取消了以朱德为书记的军委。对此,朱德并无意见,陈毅亦表示支持。
此时中共中央的“二月来信”,莫名其妙地要红四军分散行动,并令朱毛到上海“学习”。当时信息交通不便,中央也不甚了解部队的实际情况,但此信却在红四军上下引起了混乱。对这个明显脱离实际的决定,毛泽东和所有前委委员都不赞成。4月5日,毛泽东以前委名义复信中共中央,阐明了不能同意的理由。中央后来也不再提及此事,但却派了刘安恭到红四军任职。
“海归”刘安恭一到,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刘安恭与朱德都是四川同乡,又同在德国留学,关系不错。党中央派他到红四军来工作,并没有明确他的职务,毛泽东出于红四军内部对刘安恭资历经历的尊重,征得朱德、陈毅的同意,决定恢复临时军委,安排刘任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和政治部主任,位在毛、朱之下,陈毅之上。
一个工作岗位的废与立,在当时险恶的战争条件下并不像今天那么正规,用今天的程序来套当时的历史显然对不上号。没想到刘安恭一到任,就召开红四军军委会议,撇开过去党中央关于军委统辖于前委的指示,要求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只管地方工作”,并提出要反对红四军中存在的“家长制”。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