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 | 重访革命史之四:1927年——糟得很还是好得很
1927年的现代性概念
——重访革命史,解读现代性(四)
进入1927年,中国革命进入了空前诡异血腥的阶段。
表面上,国共合作进入了高潮,北伐军开进上海龙华引而不发,共产党却发动工人武装起义迎接大军到来。而在背地里,国民党内的反共清党浪潮已经一波接着一波;共产党内由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思想占据了上风,基本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事实上,这个1927年恰恰是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转折点,无论是国民党内部还是共产党内部的争论,都和今日的左右之争颇为相似。
革命向哪里去?革命依靠谁?革命为了谁?现代性追问再次突显。
自晚清以来,救国二字一直写在中国知识分子脸上。士大夫救国,公车上书洋务运动,指望朝廷能够变法图存。革命党救国,逐渐认识到王朝延续数千年的基础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它本身就是革命对象,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基本是依靠外力、依靠军阀、依靠会党。后来孙中山看看不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开始有了目光下移的冲动,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国共合作以后,希望能够动员民众的力量,然而民众起来以后又让知识分子们害怕了,国共两党的知识分子都害怕“暴民”,害怕“痞子”。
那时对“平均地权”还没有人敢公开反对的,比较中庸的声音,只是农民运动“是否过火”“是否矫枉过正”?只有少数共产党人,如蔡和森、澎湃等人是个例外。
1927年,32岁的毛泽东放弃争论回到湖南。从1月4日至2月5日,在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县进行了32天的走访调查,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青年毛泽东从来没有宣称自己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然而此举确实特立独行,在国共两党的上层人士中都引起了震动。他是读书人,着长衫登布鞋;他也够得上精英,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担任过要职;他操着一口湖南土话,见到老百姓就能拉家常;他也从来不隐瞒立场,摆出一副不偏不依的面孔。
他说,
在乡下,在县城,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完全相反。许多奇事,则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他从那时起就已经自觉地把自己当了民众的一分子,去体查体验体会革命的经验得失。
那时,随着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由广东开始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农民运动相继展开。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及粤、湘、鄂等17个省,全国200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会员达915万多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