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从乾坤一少年到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
蔡和森1895年3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今年是蔡和森诞辰130周年),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1919年12月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10月回国。1921年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在香港被港英当局逮捕,同年8月在广州英勇就义,终年36岁。他是党的二届至六届的中央委员,五届、六届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他的建党思想对国内早期共产主义者的建党活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是我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
“恰同学少年”
蔡和森出生的年代,正值帝国主义列强野蛮入侵中国,而腐败无能的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他少年时代因家道中落做过三年学徒,经常遭受店主的欺辱和剥削,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萌生了改造社会的最初愿望。
1913年,蔡和森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一年后入学的毛泽东相识,结为志同道合的挚友,开始了“恰同学少年”的新生活。在一师,蔡和森和毛泽东的作文在全校都很有名。两人的共同点是深切关心社会问题和如何挽救危难的中国。由于毛泽东立志要打平天下不平阶级,而蔡和森立志要读遍天下奇书,于是一师的同学们称,“和森是理论家,润之是实践家”。当时在一师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怀中)先生,对毛、蔡二人十分器重,他们两人对杨昌济先生也极其敬佩。杨昌济亲自指导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组织的哲学研究小组的活动。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创刊,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成为《新青年》的热心读者,深受其影响。毛泽东阅读《伦理学原理》一书后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作文,受到杨昌济的赞扬,给了100分。蔡和森很欣赏该文并能背诵出来,还向母亲介绍说:“润之兄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我在阅览室里只看过几遍就能背下了。他真是一个很有抱负和卓识的人,不仅是我的益友,而且可为我的良师。”毛蔡两人的先进思想和富有文采的文章不但闻名全校,而且成为湖南进步青年学习的榜样和被社会上所称赞的人物。
杨昌济尽管在东西洋留学10年,但他的言行主要还是以中学为主体,国学根基十分深厚。通过他的言传身教,蔡和森对古代的墨子、王船山,对近代的曾国藩、谭嗣同都极为推崇。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蔡和森在阅读了谭嗣同的文章后,改变了对曾国藩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封建卫道士和伪道士,在所谓的“仁义”面纱下隐藏着赤裸裸的“杀戮”之气,从而使得蔡和森在感情上开始同情农民革命。这对蔡和森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烈士影响极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