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秘密战——披露“左联五烈士事件”真相始末

2025-02-23 578 1
作者: 刘晓滇 刘小清 来源: 党史博采

  1931年2月7日,上海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了左联作家柔石、李求实、胡也频、殷夫、冯铿,制造了“左联五烈士事件”。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为了揭露这一事件真相,中国上海文化组织想方设法,智勇结合,进行着一场文化秘密战……

  《文艺新闻》刊登特殊的“读者来信”

  上海福州路,旧名称四马路,是久负盛名的文化街。自从1843年英国伦敦传教会教士麦都思在该路附近的麦家圈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印刷机构墨海书馆后,上海的报馆、书局、文化用品商店大都集中在福州路,福州路由此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1931年3月16日创刊的文学周刊《文艺新闻》亦与众多期刊书社相伴,落户于福州路杏花楼。《文艺新闻》的主办人叫袁殊,他以后跟随潘汉年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情报工作,在隐蔽战线上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人生价值。袁殊曾是活跃于上海文坛的狂飚社成员,并因此结识楼适夷、潘汉年、陈望道、郁达夫、田汉、张资平、洪深等人。1929年,袁殊从日本学习回国,一时找工作无门。1931年他凭着对文学执着的兴趣和热情,筹资500大洋办起了《文艺新闻》,由此同上海大批进步作家发生了联系。

  3月下旬的一天,冯雪峰冒着淅沥的小雨,急匆匆地来到《文艺新闻》编辑部。他见到袁殊劈头就问:

  “现在有一条重要消息你敢不敢登?”

  袁殊不禁有些丈二和尚的感觉。他见冯雪峰一副焦急和期盼的神情,便说:

  “什么消息?只要公正,我都敢登。”

  于是,冯雪峰便将左联五位作家在二月份被国民党秘密枪杀的情况详细告诉了袁殊。因为知道袁殊与丁玲熟悉,冯雪峰特别强调了五位牺牲者之一的胡也频就是丁玲的丈夫。

  袁殊感到非常震惊,同时又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悲痛。五位作家虽未直接接触过,但均有所闻,对他们的一些作品也很熟悉。没想到与他们竟永世不能相见。

  冯雪峰没有顾及到袁殊的情绪变化,他接着说:“现在白色恐怖严重,社会上还不知道这件事,不知贵刊能否率先披露。”

  袁殊非常清楚这种“率先”的代价。在那个年代报刊被查封是常有的事,有的杂志刚出一期即被勒令停刊。《文艺新闻》刚创刊不久,如有不慎,亦会重蹈覆辙。经过考虑后,袁殊终于想了一个办法。他对雪峰说:

  “我看可以这样,你化名写信给《文艺新闻》,内容不提五作家已被杀,只说五作家下落不明,请《文艺新闻》代读者进行查找。我在消息来源上作技术处理,不披露姓名,只署名是《文艺新闻》一读者。你看行不行。”

  “好,就这么办”,冯雪峰当即表示赞同。因为这在当时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可以达到引起人们对五作家关注的目的。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