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毛泽东与蔡和森建党前的跨洋思想共振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中法关系史上,一百多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回望那个激情与梦想的岁月,一批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漂洋过海,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他们在法国苦苦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各种流行的主义之间反复比较鉴别,最终选择了信仰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新民学会会员的蔡和森起到了思想先锋的作用,他与留在国内的毛泽东进行了频繁的思想交流,两人几乎同时在1920年选择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达成了以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思想共识。两人的跨洋思想共振不仅对于各自的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对于推动留法勤工俭学生群体的思想自觉和信仰选择发挥了重要作用。
蔡和森的“猛看猛译”
在人类历史上,思想启蒙往往需要先知先觉者,他们就像偷盗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社会送来思想火花。经过一番曲折,这星星之火就能呈燎原之势。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圣地,也是启蒙运动的先发地,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启蒙时代的大师多是法国人,留法勤工俭学生对这些思想先驱的经历很熟悉。一百多年后,当他们来到早已建立成熟共和政体、完成工业革命的法国时,如启蒙时代的大师一般热情渴望知识和真理,希望为更多人的思想启蒙发光发热。
蔡和森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湖南湘乡人,到法国时年仅25岁,正是思想开始成熟定型的时候。虽然从小患有哮喘病,体质很弱,但他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他在小学时起就有独立思考能力,从不人云亦云;涉猎也比较广泛,经常关心时政。他平时沉默寡言,一旦和同学讨论时事问题,便慷慨陈词,滔滔不绝,发表的见解常常令人折服。他读书废寝忘食,经常到图书室博览群书,有时研读入神,心不外驰,竟忘记了上课时间。他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立志革新社会,还在湖南高等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曾经编辑过一本《近百年来的国耻史纲》,痛述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屈辱历史,在学校引起过强烈反响。
蔡和森不是一个坐而论道的书生,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他以极大的热情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以前,他是新民学会会员中提出“效仿列宁”的第一人。他曾对毛泽东说:“吾人之穷极目的,惟在冲决世界之层层罗网,造出自由之人格,自由之地位,自由之事功。”他还说:“果为君子,无善不可为,即无恶不可为。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墨翟倡之,近来俄之列宁颇能行之,弟愿则而效之。”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