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林州,遍地英雄下夕烟


图片

  林州,过去称为林县,与北面一望之地的河北涉县紧密相邻,其实在抗战年代,它与涉县一样,属于晋冀豫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图片

  一提林县,人们便很自然想到人造天河红旗渠,想到那个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县委书记杨贵,想到那首当年曾经振奋整个中国的歌曲:“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林县是一个英雄的故乡,每个镇每个村都有说不尽的关于英雄的故事,到处都是关于英雄的传说。

图片

  在林县人民心里,若说英雄,首先应该一提的便是开凿红旗渠的好汉们。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没有没参加过修建红旗渠的林县人。可以说人人都是英雄。

  翻开林县县志,记载的都是林县缺水的痛苦历史。一件事,如今提起依然心酸:民国初年,林县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民国九年(1920年)大旱,黄崖泉的泉水小得只有香火头那么细小。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担水回家过年,挑水的人多,一直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回村。新过门的儿媳妇王水娥惦念公爹去担水一天还未回来,就出村去接。天黑路滑,新媳妇又是小脚,接过担子刚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就在万家灯火团圆的除夕夜悬梁自尽了。

  桑林茂老汉埋葬了新婚儿媳,大年初一带着全家踏上了逃荒路。从此这一家人便再无音信。一担水的倾覆剥夺了一个人生命的尊严,足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这就是千百年来林县缺水的写照。这样的苦难历史,造就了与苦难斗争的英雄们的奋斗精神,所以当杨贵号召大家开挖红旗渠时,整个林县人都成了冲锋在一线的英雄。林县造就的是一部战天斗地的英雄史。

图片

  一条红旗渠,不仅造就了杨贵、任羊成那样的最优秀的领军人,而且先后有八九十名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修筑青年洞的那些青年英雄。如今我们来到青年洞前,迎面的崖壁上镌刻着郭沫若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青年洞”。离郭沫若崖壁书法不远处,便是李先念书写的“山碑”魏碑书法。李先念的“山碑”题字,用在这里是最为恰当不过了。

图片

  作为红旗渠的总干渠主要工程之一,青年洞位于任村镇卢家拐村西,此处也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牛岭村下方,渠水从鬼斧神工、陡峭如切的小鬼脸上穿过。因为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青年洞”。600多米的山洞,全是青年们一镐一锤凿出来,是何等艰辛的工程。红旗渠修好后,周恩来总理有两句话说:“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在林州评价红旗渠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