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锡良:洋货运动与明治维新(奴性与狼性)
洋货运动与明治维新(奴性与狼性)
1895年正月,日本海军司令官伊东祐亨中将用一篇可载入教材的“劝降书”为中日战争作结,文情并茂,软硬兼施,引经据典,至威至感。伊东有曰:大厦之将倾,岂一人所能支。
丁汝昌的投降书,自然不能出彩,败军之将,有何心思行文立意?且摘几句:……今因欲保生灵,愿停战事,将在岛现有之船及刘公岛并炮台军械献与贵国,只求勿伤害水陆中西官员兵勇民人等命,并许其出岛归乡,是所切望……
惊天一战,既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又宣告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如果我们仅仅只看战争的结局,当然也不全合理,因为日本也为自己的成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如果再把视野扩展到一百年的观察期,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为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冠绝古今,其负面影响之持久无法估量,一战,二战,都不是结束,未来还将延续。
一百年的被欺凌,列强在中国人脸上刻下了一个烙印——华人可辱。
中国学者研究了一百多年的洋务运动,越研究,越出“奇迹”,过去还能反省些不足,如今尽剩下美化言辞,好像今日中国的现状乃洋务运动所结果,一百年的将亡之痛,在某些洋奴的眼中,那都只是历史的“故事”。
撇开微观的历史细节,我对洋务运动失败的最直接总结是:洋务运动的本质是“洋货运动”,它没有带来真正的洋务和洋技,只带来了洋人,只带来了洋货,“洋务”的内涵是“洋人来务”,不是中国人的任务。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推动因素
1856年-1860年间,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帮助及参与下,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扩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取得的权利。此时的清朝,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遭遇外战失败是历史必然,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不得不继续卖国求和。
除条约的权利之外,侵略者取得的最大成就是:驯服了清朝统治阶层。
就清朝而言,除对外失败之外,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满清统治者与洋人化敌为友,利用洋枪洋炮镇压了农民起义军。用满人的话讲,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而洋人的侵略不过是“肘腋之扰”,两害相较取其轻,“以毒攻毒”便是洋务运动的政治首选。(摘自《洋务运动》第9页)
●★●洋务运动的始点
1861年,清政府决定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署或译署。
1862年,又在总理衙门下面设立了同文馆,挑选八旗十三四岁儿童进馆学习外文,英国人赫德是帝国海关和中国政府依托顾问,乃同文馆的鼓动者,他从海关拿钱,并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韦良做校长,同文馆在丁韦良控制下前后达30年之久。随后,两广总督瑞麟在广东设同文馆,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广方言馆,宏闳等30人成为首批留美学生。(摘自维纳克《远东近代史》第68页和《洋务运动》第13页)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