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一秒钟》:用历史制作的“灯罩”


  01

  灯罩,是《一秒钟》里的一个重要设定。

  因为刘弟弟不小心烧坏了别人借给他的用电影胶片制作的灯罩,所以姐姐刘闺女(刘浩存 饰)就跑去偷电影胶片,因此就给一心想在银幕上看到女儿的张九声(张译 饰)造成了极大困扰,他们两人相爱相杀,共同达成了对一个时代的控诉。

  但问题是,这个基础性的设定太不合情理了。

  胶片灯罩,既然被设定为那个年代的稀罕之物,没有很深的交情,别人怎么会借给形同孤儿的刘弟弟呢?既然肯借,则说明这个关系非同一般,意外烧掉了,虽然惋惜,也不至于把刘闺女逼到犯罪道路上吧?

  况且,大漠深处的农场,两个月才有机会放一次电影,哪有那么多胶片供他们做灯罩?

  基础性的设定站不住脚,整个故事也就拧巴、不好看,也就无法让观众产生共情。

  02

  当然,这是张艺谋的老毛病了:不会讲故事,或者只能讲很简单的故事。

  《一秒钟》和他此前的《千里走单骑》、《一个也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一样,都只有一个极简单的设定,然后无限延伸,没完没了,一切都围绕这一轴线展开。

  这一模式滥觞于1948年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失业工人里奇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贴广告的工作,但必须要有一辆单车。里奇的单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人偷了,他必须找回来或者再为自己偷一辆,一切矛盾和冲突都围绕自行车展开。

  《偷自行车的人》充满了对底层社会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滥情,虽然故事简单,但拍得有笑有泪,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面貌鲜活地反映了出来。

  《一秒钟》则有点邯郸学步了。张艺谋被展示“伤痕”的执念所扭曲,想模仿《偷自行车的人》,却徒有其表,影片中的人物都像纸片人一样没有深度,比如群众一定是盲目、低智商、容易被骗的,戴红袖章的人一定是冷酷、残忍的,等等。

  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艺谋还在不断重复自己,这样的电影只能记录他的苍白与失败。

  03

  《一秒钟》的宣发,把这部电影说成是“写给电影的情书”,张艺谋也事先写了一封“情书”,说“《一秒钟》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但是,《一秒钟》根本不是什么写给电影的情书,里面没有一个爱电影的人。

  张九声全程都在追电影,为了看电影,他从劳改农场逃脱,不惜冒渴死的风险穿越沙漠,但他不爱电影,他只是想看22号新闻简报上女儿那“一秒钟镜头”,别的根本不在意。

  刘闺女更不爱电影,她仅仅想用电影胶片做灯罩。放电影时,她坐在礼堂外的台阶上,头也不抬地说:“看了四五遍了。”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