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夺冠》冲击奥斯卡定会一无所获(外三则)
今天简评电影《夺冠》冲击奥斯卡的新闻和其他两则新闻。
要靠先进的价值观冲击奥斯卡
据@电影夺冠官微 12月3日消息,由导演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电影《夺冠》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最佳外语片)。
其实,奥斯卡是美国电影的“家宴”,约略相当于美国的金鸡奖,所谓最佳国际影片奖(原最佳外语片),则相当于为客人留一个座位。
所以,对奥斯卡应该有平常心,过分热衷于奥斯卡,本质是一种文化上的臣妾主义。
可是,中国电影人对奥斯卡的热情,长盛不衰,但一直颗粒无收,原因在哪里?
关键还在价值观。
2011年,张艺谋专为冲击奥斯卡拍摄了《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距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只有一步之遥,但“处女比妓女珍贵,因此妓女可以牺牲,处女不能死”的价值观实在太过陈腐,最终与小金人失之交臂。
最近几年的趋势是,作为“白左”的大本营,欧美的电影界已经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尽管这种反思还是肤浅的),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但在中国部分主流电影人那里,最热衷的反而是极端化的新自由主义,甚至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去年中国选送奥斯卡的《哪吒》完败给韩国的《寄生虫》就表明了这一点。
现在正在上映的张艺谋的《一秒钟》,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仍然是一部向冷战胜利者献媚,为新自由主义背书的影片。
《夺冠》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躲躲闪闪的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在奥斯卡的圈子里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正确。
由于这些原因,个人判断,《夺冠》此次奥斯卡之行,仍将空手而归。
澳籍主播向赵立坚道歉
连日来,澳大利亚特种兵在阿富汗境内虐待和残杀战俘的丑闻,经过多家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全球目光的高度关注。
前两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引用一副漫画敦促澳大利亚当局高度重视此事,并给阿富汗人民一个合理且满意的交代。
11月30日,一位名为Hazza的澳大利亚籍主播,通过社交媒体向赵立坚表示道歉。Hazza声称他作为澳大利亚人感到非常惭愧。
这件事提示我们:
1、西方国家并非铁板一块,要努力争取那些极端反华分子之外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同情,开展人民外交,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精英阶层身上;
2、要坚持站在国际正义一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次,中国站在阿富汗人民一方,反对澳大利亚军队屠杀无辜平民的暴行,这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3、要继续清理臣妾主义、市侩主义外交思潮,不能把“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农意识代入到国际关系中。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