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如何打赢对土澳的舆论战?(外两则)

2020-12-02 3371 4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今天继续点评新闻,同时点评两部电影《血战摩苏尔》和《一秒钟》。

  01

  —

  澳大利亚军人在阿富汗滥杀无辜平民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的一场外交-舆论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一些媒体,都对西方和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攻击进行了反击。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义正词严的反击是必要的,但更应该向纵深穿插,打一场歼灭战。

  具体做法是大量报道阿富汗各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派出记者团采访受害者家属、知情人、阿富汗官员等,并向全世界公布真相。

  这才能够给土澳和西方以致命一击。

  令人忧虑的是,一些臣妾主义者却发起了给澳大利亚起外号活动。

  这完全是一种低级趣味,徒逞口舌之快,实际上降低了这一斗争的严肃性,客观效果是把水搅浑,令土澳趁机过关。

  02

  —

  电影《血战摩苏尔》是美国导演马修·迈克尔·卡纳汉2019年拍摄、上映的一部以打击“伊斯兰国”为背景的网络大电影。

  剧本根据《纽约客》杂志新闻纪实文章改编,讲述了在ISIS占领下的摩苏尔市,一支带有民间色彩的特警队在断壁残垣中死不旋踵,营救亲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伊拉克战争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不过“大兵”换成了亲人。

  影片拍得粗砺、直接、写实,总是让人误以为是纪录片,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一部中东营救电影不仅过于华丽,而且一不小心,还给自己鼻子上抹了一道新殖民主义的白粉。

  美国电影人的确很厉害,不经意间,就把美国的战争罪行洗白了:伊拉克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的,但看这部影片,你会觉得ISIS才是万恶之源。

  在影片中,ISIS只是一个邪恶的影子,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势力会急剧膨胀?没有任何反思。

  《血战摩苏尔》用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重新讲述了伊拉克战争。美国不仅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还垄断了对伊拉克战争的阐释权。

  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伊拉克人拍摄的伊拉克战争电影。

  03

  —

  张艺谋新片《一秒钟》的要害在哪里?

  《一秒钟》的核心,是“新闻简报22号”中的一段:河北某粮店职工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这条“新闻简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职工们在集体学习毛主席著作;二是职工们努力工作,卸载运送面粉的卡车。

  在第二部分画面中,出现了最关键的“一秒钟”:张九声(张译 饰)的女儿,作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也满面笑容地出现在抗面袋的队列中。

查看余下3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