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谈心录(2021)第七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与《海鹰》

2021-02-05 3856 1
作者: ​郭松民 来源: 红歌会网

  ❶

  前两天,有网友用著名的军旅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和以炮击金门为背景拍摄的海战电影《海鹰》的画面做了一个音乐视频,差点对我形成误导:难道我记忆有误,“蓝色海洋”这首歌竟是“海鹰”的插曲?

  当然,我的记忆没有错——《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创作于1972年,《海鹰》拍摄于1959年——只是这段视频做的太好了,可谓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我最喜欢的军事抒情歌曲之一。

  这首歌创作者是原海政文工团的著名歌唱家胡宝善。据他回忆,为创作这首歌,他随海军舰队一起出海拉练,

  “风浪很大,军舰在很有规律的节奏中行驶。我马上产生了用圆舞曲写这首歌的念头,表现海军战士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情绪。在一股激情之下很快完成了创作,当我第一次演唱时,没想到会引起海军广大指战员热烈欢迎和肯定,并很快被广为传唱。”

  胡宝善的这段叙述,再次验证了毛主席关于“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源泉”论述的正确性,没有海上的风浪,窝在创作室里,就永远不会有“蓝色海洋”。

  不过,喜欢《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更重要的原因,还因为它有一种特别的明朗自信,洋溢着“七十年代前期”的特殊气质。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七十年代,新中国越发显现出蒸蒸日上的势头。

  一方面,经过1949年以来20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有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打破了西方的围堵,以平等一员的资格重返国际社会;

  另一方面,“人民中国”的“人民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毛主席制定的“三结合”原则,各级政权机构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劳动群众直接参与,“人人起来监督”,“人人起来负责”在广袤的国土上正在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在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上,代表毛主席、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人民的国家,人民自己的现代化——这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无比美好的未来。

  “七十年代前期”气质,就是这种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兴奋感觉,被胡宝善准确地抓住,并体现在《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旋律中了,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从收音机里听到这首歌时那种触电般的欣悦感。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可以说是时代的作品。

1.jpg

  ❷

  同样,《海鹰》也是时代的作品。

  《海鹰》以炮击金门为背景,影片上映时,这场震惊世界的的炮战开始刚刚一年。由此可见,当年的文艺界对火热的斗争生活反映相当迅速。

  在《海鹰》中,齐集了50后、60后心中的两大“男神”(姑且让我借用一下这个词汇)王心刚、张勇手。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