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进出教科书
01
前两天,原某部发言人、某出版社社长的王X明先生,忽然发了一条微博“关于《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课本删除有关情况的说明”。
说来有趣,他发出这条微博仅仅9分钟,就被我看到了,我立即做了转发,并做了简评。
又过了几分钟,我再回到微博页面去查看网友评论的情况,却愕然发现,文章已经被王社长删除了。
王社长发这条微博时,不仅有正文,还特意把正文制成图片附在下面,估计是为了方便大家传播,真是相当贴心。
这意味着,发表“说明”是王社长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他一定要为自己洗白白,不愿意再替“专家组”背黑锅,然而不旋踵又删除了,可见还不是很有底气。
究竟是谁应该为革命老人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被从课本中删除承担主要责任,就我个人而言,已无意继续深究。
我倒是觉得,王社长“先发后删”的心态很值得玩味——这里,多的是患得患失的个人利益考量,少的是直面自己、直面历史、实话实说的勇气。
其实,不仅是王社长患得患失,《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在课本里出出进进的奇幻经历,不是也折射了“有关方面”在面对美国时患得患失的心态吗?
在这种患得患失心态的支配下,“有关方面”瞻前顾后、前倨后恭到了一点儿也不给自己留面子的境地。比如前两年,中美关系一紧张,就开始播《上甘岭》,过两天美国政客说了几句好话,就又开始播《黄河绝恋》了。
为什么如此患得患失?一曰私心太重,一曰毫无自信。
如此而已。
02
《谁是最可爱的人》已经重回教科书了,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高兴。
但这篇文章当年被撤出教科书时所反映的精神病灶,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不及时揭露和治愈这样的精神病灶,以后很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什么样的精神病灶呢?
第一,崇美恐美,臣妾心态,毫无自信。潜意识中,甚至认为美国人眉宇之间的一丝愠怒,就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有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历史,对外作战基本是每战必败,每败必割地赔款,由此在精英阶层心中形成了严重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崇美恐美心理。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崇美恐美情绪受到极大抑制,但八十年代之后,再次恶性发作,一直延续到当下;
第二,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精神遗产。
无论最终拍板将“最可爱的人”一文撤出教科书的人是谁,但王社长披露的“其中对《谁是最可爱的人》明确提出要‘删除’,理由是‘与当前东北亚形势不合’”大体上应该是真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