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宣传工作要会听“无弦音”
【英国伦敦的“圣雄”甘地雕像】
【主要观点】英国人在印度将甘地捧为“圣雄”,在南非将曼德拉捧为“和平斗士”,授予他们多种奖项 。这两个人的思想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可英国人却偏宣传、鼓励和强化他们思想中的“非暴力”即“告别革命”的部分,将其改造并美化为对英殖民主义无害的“普世主义”价值观灌输给英殖民地人民,以此强化那里的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依附意识。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还有美国的马丁•路德•金,都是由英美人为了同一个政治目的从一个模子浇铸出来的“和平斗士”。拿破仑精湛此道。1798年夏,法军登陆埃及,10月开罗发生暴乱,拿破仑对其实行了极为严厉镇压。但对德高望重的伊斯兰教长舍伊赫 ,则网开一面。当时法军并不理解,说他们是“暴动头子”,应该处死。拿破仑回应说:“不,这个民族同我们和我们的习惯太格格不入了,我宁愿这个民族有象他这样既不能骑马,又不能拿刀的首领,而不愿意看到象穆腊德别和奥斯曼别伊 那样的人当首领。把这个衰弱无力的老人处死对我们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产生比您所预料的更为危险的后果。”拿破仑的话是对英国在印度扶持甘地、在南非推举曼德拉政策的透彻说明。列宁说:“被压迫阶级如果不努力学会拿起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当奴隶。” 而让被压迫者放弃武装则是全部压迫者政治的核心。
目 录
一、文化传播是西方按其战略意图塑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二、国家政治关乎民族存亡,随意“突破”和“超越”是危险的
三、中国文化传播也要“讲政治”
四、应对西方文化战略的策略原则
五、利用矛盾,发展中国,争取为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对手是最好的老师。英美国家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中治理世界时间比较长、经验比较丰富,其外交战略思维也比较圆熟的国家。它们治理世界的经验,特别是其中文化传播经验也最值得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对其加以总结和借鉴。
一、文化传播是西方按其战略意图塑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国家战略是实施国家政治路线的工具。历史上,国家——只要它还存在——文化传播历来是与其政治目标相呼应。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即便不是所有,至少其主要或核心内容都贯穿着各自的外交战略。在国家对外交流中,宣传什么内容,输出什么知识,在相当一些国家那里都是与其外交目标及相应的战略策略捆绑在一起的。比如,近代日本“学术”及其“研究成果”就有明显的为侵华战争准备和服务的“笔部队”【1】性质。可以说,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不仅是其长期军备的必然,也是日本对华战略中意识形态“宣传战”【2】的结果。1941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日本人特意“邀请”梅兰芳出场唱花旦,因为他们知道,使对手国家中的男性心理在不知不觉中普遍雌化——这种现象目前在东南亚一些曾被英国、日本殖民过而又没有经历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在其影视文艺中已是主流——是击败这个国家的重要手段。梅兰芳看穿了日本人的阴谋,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决定“蓄须明志”,“息影舞台”,以此激励中国男儿英勇杀敌,誓死报国【3】。然而,在半个多世纪过后的今天,长期的和平生活已使一些青年人忘却了这些血写的经验。前几年,我们曾有艺人身披日本军旗拍时装照,这两年更有艺人“一身兼二任”:刚演完“格拉玛”艇上的格瓦拉,又在《色戒》中扮演被美化了的汉奸情妇。这些“艺人”们已经不清楚艺术在任何国家都是有底线的,那就是爱国主义。梅兰芳一生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艺术品质的高下不仅仅在于技巧,更在于气节。梅兰芳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艺术功底,更在于他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舍生取义的伟大民族精神。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