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探索》连载·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去融合西医学

2021-05-04
作者: 吕嘉戈 来源: 人民健康论坛

  第四章中医学与中国哲学方法

  二、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去融合西医学

  在中医实现现代化之前,还有一件大事要解决。都说中国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那么在中医学中是否可以将西医中客观存在的内涵包容进来呢?回答是肯定的!长期以来,中西医的矛盾一直存在,尤其是中医一直被冷落压制,到了濒于灭亡之境地,令中医界产生了与西医势不两立的情绪,有些过激。毛主席一直提倡中西医结合,在那个年代以及以后多年实施过程中,早已凸显了二者的不合拍不协调无法结合的状况,又招致大量反对意见,而且还被反中医者们利用,以西医化来改造中医。问题出在哪里?这一直成为医界的困惑。问题出在了中西医管理上的不平衡、不平等,甚至可以怀疑有西方药业集团的操控!卫生管理部门以西医掌控中医,结果是西医大发展而中医濒于灭亡!中医如果灭亡了,那还有中西医结合吗?所以现在一味采取了这样的称呼,只要提中医就不行,必须加上中西医结合才行,中医不能独立称呼的不成文规定,骨子里就是要消灭中医,这是中医对西医敌对情绪的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按照宪法的中西医并重条款,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各自独立的管理自身医学就可以解决,而且也可以按照平等竞争的模式,进行中西医平等竞争,由于中医没有独立行政权,这种竞争是无法实现的。如果考虑到中西医结合这块,那就应该按照中医战略家吕炳奎的“三支力量”的设想管理才是最现实的。如果不带情绪不带偏见来看此问题,安排好中、西医两支力量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均衡发展,这个矛盾并不是很难解决的。但在解决时一定要有坚决改革现行医药行政的管理模式,防止半途而废。

  先谈谈中国文化为什么具有包容性。包容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个内涵来源于中国哲学方法,其顺其自然地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方法论,就蕴含有这种包容性。万物共生在地球上,大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生相克而共生在自然界中,中国古人对此有句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由此,由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立的中医学,同样是有其包容性的。就中医而言,历史上一直不断地在吸取他国的药物以充实中药规模,虽然中药中来自国外的品种不多,但并不是没有。西医自康熙(1654~1722年)时进入中国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自新文化运动(1915年)始至今的一百多年来,西医逐渐垄断了中国整个医药界,而中医却逐渐被削弱,濒于灭亡边缘,成为中医复兴的起因。当今为复兴中医,中医界人士都在努力奋斗,但如何复兴却众说纷纭。有一点应该注意,中医复兴不是以反对西医为目的,而是要把中医治病、防病的理念在中国普及,以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去实行中医理念的普及,让人们接受中医理念健康的顺其自然的饮食起居方法,活出个人人都健康的中国来,而对西医,不是要消灭它,而是要让它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来,与中医一同为中国人民健康服务。两种医学体系平等的为人民健康服务,就存在着竞争,竞争不可怕,它会促进双方的医学能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医家不属于工农商业界,它是独立于工农商业界的另类,故将医学作为像工农商一样的产业去盈利,则会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生活。自古以来医家好像是自生自灭,无人管理,其实古代的封建帝王是注重医学发展的,各朝代都有针对性的组织过中药的归纳和整理。但是中医是一个独立的另类,从不主张向工农商业一样去追求盈利,因为中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宗旨,一旦被社会接受就会造成病人大量减少,健康的人群増加,医生在健康人群增多下,收入会减少,所以古代封建政府是不干扰医生的临床活动的,从未读到古代历史对医生进行税收的记载。所以,建设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医疗体制,要建立一整套相关法律,而不能再以各级政府以权力随心所欲地去实行干扰医生临床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政府对中医的包容吧。

  中医要实现现代化,不是空谈,也不是赶时,而是要复兴起来,要体现出代表中国文化的大度,即包容性!对待西医,一是要平等竞争,二是要有包容性!即要用中国文化包容它,使之能充实中医,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尤其在健康理念上接受中医的顺其自然的饮食起居方法,尽可能地使百姓不生病和少生病。中医从哪里可以包容西医的一些理念呢?前面已交待过的微循环问题,中医已给出来了西医在微循环疑惑的结论,这可以算是一个,另一个应该是神经,神经在人体中应该是具有信息的传导、指令功能和对内外界的感知功能,它有可见的物质形态,这属于阴,正好与中医经络的阳配成一对。

  中医没有对神经的认识,但有对疼痛的认知。例如,中医有“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认识,疼痛就是指神经对病症和外界不适的感受,中医对疼痛的认知是证明气血的通与不痛的症状,其治病宗旨是“血到病除”,“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中药、按摩、针灸和气功外气均可将血调到疼痛处,血一到疼痛就可以止住消失,疼痛实际上就是体内外某处受到伤害,神经给的通知;冷热是对外界温度的感受,神经会暗示你添加衣服或降温,神经的作用中医学中没有论述,但对疼痛及冷热的感知却有所论述。体内只要是气血不通,就会有疼痛感,说明神经对人体细胞缺血时的疼痛是能够感应到的,生病时的各种症状和疼痛,神经同样能感应到,中医诊病时的问诊,就包括了对患者疼痛以及各种感受的询问,以作为确定病症的根据。

  我们知道神经是解剖学的发现,是有具体形态可以看见和触摸到的,与经络不同,经络是无形的。从这两个不同的形态中,可以这样认为,经络与神经可以成为一对阴阳对待的事物,经络属阳、神经属阴。在中医学中阳是人体生命最重要的因素,阳气是性命的根源,阳气绝生命即终止,即谓“气绝身亡”。血到病除完全是靠阳气引领血到达病灶处达到的。而阴气是不动的静止的,在治病上作用是不易看到的。例如,针灸扎在穴位上就可以调动阳气即行气,所谓“针到气到,气到血到,血到病除”。但神经却不行,将针扎在神经上只会是加剧疼痛,于病痛毫无帮助。中医在国外,主要是用针灸止痛,外国人将它视为止痛的好方法。虽然他们不懂血到病除的原理,但是临床上止痛却是真真确确的感受到了。所以,将神经与经络以阴阳的关系结合起来,是中医包容性的一个具体实现,并没有一丝牵强附会的、强加给中医的主观意识。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经络不通和神经受伤的现象是类似的,经络不通会造成肢体麻木、行动不利;神经受损也同样会造成这种状况,二者在这方面基本是相同的。在临床上,中医治病主要是以推动阳气将血引导到病灶处,血到病除,但是神经却无法对病痛给予有效治疗,原因是神经属阴,阴气是不动的,无引血的功能,因为血属阴,阴气无法引导属阴的血流动,阴气铺满了经络处,却是阳气流动的路线,根据阴阳相吸原理,阳气的通道有阴气相助。中医有“阴平阳秘”之说,但很少人对此有所认知,我们从《灵枢经小针解第三》中找到了解释:“秘意守气勿失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意为:阳气不能随意丢失。将往来解释为“往为逆,来为顺”。平意为顺。所以,体内只有阳气治病,阴气助阳气顺利通行即阴平,不直接治病。经络因是气的通道,根据血到病除原理,气行血流则可以调血治病,神经则治不了病,神经是有物质形态的,需要气血的濡养,自身损伤,通过阳气的调血也是能够治愈的。因此,将神经和经络归为一对阴阳,神经为阴、经络为阳,是完全说的通的,把神经引入中医,以中医治病宗旨去看待神经,是可行的。

  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实验的结论,以及中医概念和临床疗效,来说明由人体生命的核心——气血——引发的血到病除的中医治病原理。地球万物均在宏观阴阳五行之笼罩之下,如果中医不能将神经包容进来,说明对阴阳五行还没有初底弄懂。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